顯示具有 骨髓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骨髓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5月30日 星期六

淺談感染性脊椎炎(二)

承上一篇: 淺談感染性脊椎炎(一)

感染性脊椎炎的成功主要靠的是抗生素治療; 隨著新的抗生素持續的被研發,同時細菌也可能獲得更強的抗藥性

感染性脊椎炎何時需考慮手術治療呢?

1.出現神經壓迫症狀-->須解除神經壓迫

2.出現因為脊椎結構的破壞產生不穩定或脊柱變形的情形-->需穩定脊椎

3.抗生素無法有效治療的狀況-->清除感染源

4.為了取得檢體同時控制感染-->清除感染源,取得檢體

早期的對於脊椎骨髓炎的手術治療,因為著眼於感染的部位大多是在脊椎的前側(包含椎體與椎間盤),因此脊椎外科醫師強調手術路徑需直達病灶,能夠作完整的清創手術,並且再施行補骨重建手術。這種方法通常病患需要側躺,然後從腰側劃一道傷口,穿過層層腹部肌肉,經由腹膜後方抵達脊椎

若是感染源在胸椎,則需要做經胸腔或經肋膜後做清創手術; 這種手術路徑,偶爾也應用在脊椎椎體腫瘤切除手術

參考: 莫名的長時間背痛-脊椎巨大細胞瘤  

而後隨著脊柱手術的普及與發展,目前大部分的脊椎手術醫師對於後側路徑手術相對於側位或前位手術更熟悉 

參考':淺談脊椎手術:經椎孔路徑的椎體間融合手術 (TLIF)

因此也有越來越多的醫師嘗試採取脊椎後側路徑的手術來處理脊椎感染,也能獲得不錯效果,儘管感染清創可能不像脊椎前側路徑手術一樣徹底,但靠著合併抗生素的抗菌效果,手術結果通常也都不錯。

脊椎骨髓炎和其他部位骨髓炎一個比較不同的地方在於脊椎是個血流供應非常豐富的部位,因此相對於身體其他部位的骨髓炎,在此部位抗生素更容易發揮其作用   

有些手術是採用(1)脊椎內固定器固定感染區域的脊椎,維持穩定度,但椎體間不做過多的清創,主要仍是靠抗生素治療(2)由本院發展出來的手術方式,藉由經椎孔路徑做椎間盤內的感染源較廣泛的清創手術後,再加以補骨重建

後來更進一步將抗生素加在補骨重建的異體骨或者自體骨裡,來達到近一步局部控制感染的目地。

後側經椎孔路徑清創及補骨重建手術,合併局部抗生素使用

隨著微創手術的進展,手術器械及技術的進步                                                                   

脊椎感染的手術治療又進入到新的階段

而微創內視鏡手術已逐漸有越來越多的應用,包含脊椎感染的手術治療

它可以達到取得檢體以及清創的效果,然後藉由有效的抗生素治療

已有不少研究都證實這是一個相當有效的方法。尤其許多脊椎感染病人是身體免疫力差,身體狀況不佳,微創傷口小的確可以讓手術後的復原更快速。

本人由使用內視鏡治療脊椎感染的經驗中,發現內視鏡手術對於早期的脊椎感染病例,趁脊椎的結構尚未嚴重破壞時,確實可以經由內視鏡手術達到清創與取得檢體的目的;一方面檢體的採取相對於傳統利用影像導引的切片檢查可以採取更多, 自然增加細菌培養的陽性率,另外這是一種手術,取檢體的同時就可以同步利用不同的手術器械清創,利用生理食鹽水的沖洗引流加強降抵感染源的效果


當然若是脊椎的結構以及穩定性被破壞,則確實需要有脊椎內固定器植入來保護




    1. Lu ML, Niu CC, Tsai TT, Fu TS, Chen LH, Chen WJ (2015)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debridement and f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ve spondylodiscitis in the lumbar spine. Eur Spine J 24 (3):555-560. doi:10.1007/s00586-014-3585-3

2. Lin CY, Chang CC, Chen YJ, Tsai CH, Tsou HK, Lin CS, Ho MW, Chen HT, Hsu HC (2019) New Strategy for 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ic Surgery to Treat Infectious Spondylodiscitis in the Thoracolumbar Spine. Pain Physician 22 (3):281-293

3. Chen HC, Huang TL, Chen YJ, Tsou HK, Lin WC, Hung CH, Tsai CH, Hsu HC, Chen HT (2015) A 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ic Surgery for Infectious Spondylodiscitis of the Thoracic and Upper Lumbar Spine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Biomed Res Int 2015:780451. doi:10.1155/2015/780451

4. Fu TS, Chen LH, Chen WJ (2013)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discectomy and drainage for infectious spondylodiscitis. Biomed J 36 (4):168-174. doi:10.4103/2319-4170.112742

5. Stigt JA, Wolfhagen MJ, Boomsma MF, Mostert AK, Groen HJ (2012) Diagnosing infectious spondylodiscitis with endoscopic ultrasound. J Bronchology Interv Pulmonol 19 (1):82-84. doi:10.1097/LBR.0b013e3182446924

6. Chang CC, Chang HK, Lu ML, Wegner A, Wu RW, Yin TC. 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debridement and fusion with antibiotic-impregnated bone graft to treat pyogenic discitis and vertebral osteomyelitis: a comparative study in Asian population. Asian Spine J. 2025 Feb;19(1):38-45.


 

 


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脊椎灌完骨水泥卻越來越痛!小心脊椎結核菌感染!

脊椎骨質疏鬆產生壓迫性骨折後癒合較慢或癒合不良, 採用骨水泥灌注到骨折的椎體內,就是所謂的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 (vertebroplasty) , 俗稱"灌骨漿".

如果選擇合適的病人,的確是個微創有效止痛的手術治療方式。
★參考 : 

這位62歲的女性阿棉 (化名), 去年5月來到我的門診

她是搭火車從台東來的,早上出發,快中午才到

來的時候是坐著輪椅進來, 整個人靠在椅背上, 說脊椎很疼痛,且兩側大腿無力,抬不太起來

阿棉說兩個月之前有跌倒,然後背痛不太會好,被診斷是壓迫性骨折,便接受了灌骨漿的治療

那灌完了骨漿,疼痛緩解三天,之後開始越來越痛, 到現在一個月了,連走路都有困難, 身體挺不起來,只能躺著或坐輪椅

她帶著一張之前在外院檢查及手術治療的影像光碟

我將她的光碟影像重新看了一遍, 發現一開始似乎不是很尋常的壓迫性骨折,並不單純

目前的X光, 骨水泥並不是很完整灌在脊椎椎體裏頭,有些滲漏到第十二胸椎及第一腰椎之間的椎間盤,有些滲漏到椎體前方及右側

另外我也緊急安排了電腦斷層(CT)以便看得更清楚,主要是第十二胸椎椎體下方骨折,合併終板破裂(endplate destruction ),
骨水泥並不是灌在椎體裏頭,且椎體產生蝕骨病灶

骨水泥灌在這個位置,會直接穿過破裂的終版滲漏到椎間盤,甚至往旁邊滲漏

且發現第十二胸椎及第一腰椎都有蝕骨病灶(Osteolysis).就是骨頭好像被侵蝕掉一樣

若骨頭發生蝕骨病灶 ,需考慮是不是有轉移性的腫瘤或者有感染的狀況

我問阿棉是否有發燒, 她說前幾個禮拜有感冒,沒有明顯發燒

於是我又幫她抽血,驗白血球 (WBC)及C反應蛋白 (CRP).  檢查結果是正常

面對她這個狀況,我說這個比較複雜,首先我想知道你脊椎骨折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從影像上看起來不像單純壓迫性骨折,比較像是病理性骨折 (pathologic fracture)

所以我想要安排個電腦斷層導引切片 (CT guide biopsy), 取骨頭裏頭的組織去化驗,這樣我可以判斷下一步該如何處置?

另外我問她有沒有考慮回原本的醫院去做進一步的檢查或處置? 也許原本的醫師有他自己的想法

阿棉搖搖頭露出無奈的笑容說:「原本的醫師人很好,也很關心我,但目前還是請你幫我治療好了」

電腦斷層切片掃描預計排兩周後做

但不到一個星期,阿棉來到急診, 原因是她加劇的疼痛, 雙腿更無力了

於是我幫她安排收住院,安排個磁振造影(MRI)檢查, 住院當天的C反應蛋白 (CRP)指數已經上升到22mg/L(正常<5mg/L)

而磁振造影檢查發現了十二胸椎第一腰椎椎體後側有硬脊膜外膿瘍 (epidural abscess). 壓迫到脊髓 (spinal cord),這可以解釋她大腿無力疼痛的現象

MRI顯示椎體感染且有硬脊膜外膿瘍造成脊髓壓迫

磁振造影的檢查結果似乎是有感染的情形,只是我們不清楚感染源是什麼?

若真的是感染,骨水泥則要清除掉,因為骨水泥會使得感染難以控制

所以我直接幫阿棉安排第一階段手術 ,手術目的是清除骨水泥, 清除硬擠膜外膿瘍, 獲得檢體做病理檢查並做病菌培養

手術中將大部分的骨水泥清除, 有些骨水泥就在主動脈的後面,要小心翼翼, 

但仍有剩下一小部分骨水泥完全和骨頭緊密嵌合在一起無法清除

術中引流出硬擠外膿瘍,放置引流管, 檢體送化驗

由於阿棉這個病灶因為有椎體缺損不穩定合併後凸畸形, 還需要做重建手術

為了達到較好的感染控制, 我們先抗生素施打一周,並讓血水從病灶處引流出來

一周後施行第二階段手術, 取一塊異體骨(fibula allograft) 做前側椎體重建補骨手術,並且在脊椎的後方打上鋼釘固定
兩階段手術,第一階段先清除感染,第二階段做重建及鋼釘固定

手術後的檢體,經過化驗之後證實是
結核菌感染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fection ) 

這是一個脊椎結核病灶

術後開始使用抗結核菌感染的藥物治療,穿戴背架保護,經過一個月左右順利出院,出院的時候下肢無力症狀及背痛已經改善

目前術後追蹤10個月, 恢復相當好
病患已無背痛,行走自如,恢復良好,和術前相差甚多

其實脊椎結核病是最常見的骨關節結核病發病部位, 結核病常常侵犯免疫力較差的老人

而它的症狀並不像化膿性細菌脊椎骨髓炎 (pyogenic vertebral osteomyelitis)般容易引發高燒,白血球升高等較強烈症狀

因為病患免疫力較低下,所以臨床表現較不明顯, 常常是脊椎椎體蝕骨嚴重產生骨折或變形的時候才被發現,也因此容易延遲診斷延誤治療

阿棉說有跌倒的病史, 也有可能脊椎椎體已經被破壞一個程度了,加上跌倒便引發骨折劇烈疼痛

此種不完全是外力造成而是脊椎椎體本身已經遭到感染或者腫瘤或其他不明因的破壞導致的骨折又稱為病理性骨折 (Pathologic fracture)

面對病理性脊椎骨折, 椎體成形術的施行要非常小心注意, 否則不但無法解決原本的問題,更可能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尤其是感染的狀況,不可不慎!

參考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一個脊椎骨髓炎惡化合併腰椎滑脫椎管狹窄的病例

              阿英是個50多歲的女性,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疾病的病史。經常抱怨慢性腰痛還有常常雙下肢麻痺疼痛的情形;三個月之前曾經因為發燒合併劇烈的背痛到外院求診,經過詳細的檢查之後診斷為脊椎骨髓炎,那時候曾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並無積極的手術處置,症狀仍然持續。

三個月之前的X光片以及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第十二胸椎第一腰椎有骨髓炎合併脊椎椎體有部分侵蝕,而第四五腰椎滑脫合併嚴重的椎管狹窄,另外可以見到腰椎都有一定程度的退化
            阿英出院後繼續經過三個月的口服抗生素治療,但背部疼痛卻逐漸加劇,合併雙下肢的麻痛亦更嚴重,因此轉診至本科門診求診。檢查發現原本診斷為骨髓炎的地方骨缺損更嚴重了,抽血檢查發現發炎指數CRP:43mg/L (正常<5mg/L), 血球沉降速率ESR:66 mm/hr (正常0~35).
第十二胸椎第一腰椎骨髓炎導致骨缺損更嚴重導致有後凸的情形,電腦斷層掃描亦可見到多節腰椎退化嚴重
       
            經檢查後告知阿英目前的問題有三個: (1)第十二胸椎第一腰椎骨髓炎,活動期,骨缺損嚴重,若無手術治療繼續塌陷的機率很高,且感染目前只靠抗生素效果不佳 (2)腰椎椎管狹窄合併神經壓迫明顯,導致下背疼痛及下肢症狀。(3)多節腰椎椎間盤退化,亦可能為長期下背痛原因之一。考慮手術是要只解決感染,或者要感染及退化性病灶一起處理 ? 風險如何?這些都是手術前我們和病人須溝通了解的地方

            由之前的病例分享-持續背痛合併發燒,小心脊椎骨髓炎,我們已經知道脊椎骨髓炎並非不能使用內固定器治療,過多的內固定器仍然使得後續感染復發的疑慮增加。如果這個病患不考慮有感染的情形,僅對於腰椎第四五節滑脫合併椎管狹窄的治療,應該會使用神經減壓手術合併內固定器 (椎弓釘併椎體間融合器)使用。但因為這病患本身有感染的情形, 為了達到治療的目的但又不至於有過多的植入物,因此我們便捨棄椎體間融合器(Cage)的使用,僅使用椎弓釘固定。

           我們為阿英施行的治療為第十二胸椎/第一腰椎從後路經椎孔前側椎間盤及椎體清創手術,再加上骨骼移植重建手術, 另外第四五節滑脫施行減壓手術,椎弓釘從第十胸椎固定到第五腰椎固定。
經過仔細確實的清創手術,許多壞死的組織被移除,再將病患自體取出的骨骼合併異體骨來重建前側骨缺損
(1)手術後,可以見到植體重建的部位; (2)經過九個月的追蹤,可以見到第十二胸椎及第一腰椎已經藉由補骨完全融合再一起了 (3)可以看到第四五腰椎後外側也發生融合穩定了;(4)可以見到第四五腰椎接受椎板減壓的治療
            手術後她的發炎指數很快下降,出院前已經降至7 mg/L, 手術後復原相當良好,症狀已經緩解,包含了背部疼痛以及下肢痠麻痛的情形。病患出院後及後續的追蹤感到很滿意。

            從這個病患我們可以學習到,脊椎骨髓炎可能和原有退化性病灶一起出現,如何小心翼翼的施行一次到位手術處置並避免併發症的發生,需要有純熟的手術技術(包含清創,補骨重建,穩定)及感染控制的觀念。

參考:
合併腰椎骨髓炎(spine osteomyelitis), 腰肌膿瘍 (Psoas abscess) 以及頸椎硬脊膜外膿瘍 (epidural abscess)的病例
一個罕見的嚴重脊柱後凸畸形合併脊椎骨折及感染的案例

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持續背痛合併發燒,小心脊椎骨髓炎

        60 歲的簡女士, 一個多月前跌到之後開始背部疼痛,最近有發燒的情形,背部疼痛即使吃止痛藥,休息仍無顯著改善。因此先到外院做檢查, X光發現在脊椎處有陰影, 骨頭有被侵蝕的情形,經過一周的治療之後病情無明顯改善, 因此轉診來本院後續治療。
X光可以看到在第十二胸椎及第一腰椎有骨侵蝕(bone erosion)的情形,第十二胸椎下方終板(endplate)有顯著破壞
         從X光可以看到主要病灶在 第十二胸與第一腰椎之間, 第十二胸椎椎體下方的終板(endplate)已有明顯的破壞(destruction)的情形。
         簡女士抱怨背部疼痛,起身活動很困難,且晚上平躺時也持續疼痛, 最近還感到兩側大腿比較無力。
         抽血檢查發現發炎指數 CRP=70 mg/dL, 正常是<5 mg/dL,強烈懷疑是脊椎感染,因此安排了核磁共振(MRI)檢查。
MRI 檢查,證實第十二胸椎及第一腰椎的感染,椎管因為前側的感染組織有些微壓迫
           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確定是脊椎骨髓炎及椎間盤感染 (Infectious spondylodiskitis). 
     
            脊椎感染大部分屬於抗生素治療為主,但發生以下情況時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1 .即使經過抗生素治療仍然感染控制不良 
     2. 感染造成的脊椎結構不穩定導致劇烈疼痛  
     3. 因為感染造成了神經壓迫症狀需手術解除  
     4. 感染合併有較多的膿瘍產生,即早手術清創幫助感染的控制
     5. 其他任何手術的施行對於病患有幫助的情形
             另外手術時可以取得較大量的檢體做細菌培養, 如果可以培養出明確的病原菌,這樣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更有針對性。

             因為簡女士已經在外院有治療過但效果不佳, 背痛無法改善,同時又合併了雙側大腿的無力, 與病患討論後, 決定施行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的原則是 (1) 對於感染部位給予有效且足夠的清創 (2) 對於脊椎結構穩定給予支撐(或減少破壞), 幫助症狀的緩解。

             有人可能會質疑, 在骨骼部位遇到感染的狀況時,內固定器往往會導致有細菌的附著增加感染風險,但結構不穩定時脊椎內固定器亦有需要使用來維持脊椎的穩定性來減輕症狀。

             其實已有研究顯示當脊椎處於較好的穩定度時感染較容易控制, 且因為脊椎部位的血流分布較佳,抗生素較容易到達病灶, 因此脊椎內固定器使用並不是脊椎感染的禁忌症(當然如果手術能達到治療的效果且不需要放置內固定器是理想的)。

             而我們之前的許多經驗也已證實脊椎內固定器使用在脊椎感染清創手術後使用仍能夠取得相當高的成功率。

              此次選擇的手術方法是經由後側路徑經雙側椎孔椎間盤感染清創手術合併自體骨移植補骨及內固定器使用。

              手術時盡量保留脊椎後側的結構,包括脊椎脊突,脊突間韌帶,椎板等等。

              利用此方法可以達到相當程度的清創, 清除的感染及壞死組織並不亞於從後腹腔路徑的清創手術。
手術清出感染的組織

            經過徹底清創之後再將混合著抗生素的自體骨填補在清創後的空間(Impaction bone grafting)並置入脊椎鋼釘固定穩定脊椎。
手術後當天的X光, 鋼釘從第十一胸椎到第二腰椎固定, 感染的椎節亦有打入椎弓釘,但避開感染的中心,亦可見原本感染骨侵蝕的部位已有自體骨植入填補
            手術後三天簡女士可以穿背架坐起

            手術後一周, 發炎指數已從60下降至22

            雖然細菌培養並無培養出確切的細菌 (可能是手術前已經使用抗生素治療造成的影響)

            我們仍使用可以抗金黃色葡萄球菌(骨科感染最常見的細菌)的抗生素治療約三周,病患順利出院,出院時背部疼痛及大腿無力的情形均有顯著改善。

            手術後一個月,發炎指數已經降到1 mg/dL (正常<5 mg/dL)

            經過三年的追蹤骨髓炎無復發。

             而X光的追蹤 , 亦可以看見第十二胸椎與第一腰椎已完全融合,內固定器無鬆脫的情形
手術後12個月,可以看到補骨的地方已完全融合成功
             從此病例我們可以瞭解,對於脊椎骨髓炎的治療,需針對每個病患的嚴重程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包括各種手術與非手術的治療。

            一個脊椎外科醫師亦須熟悉各種脊椎感染手術治療方法,才能針對不同情況的病患選擇最適當的治療策略,也能在當發現一開始的治療效果不佳時,能夠轉換到其他的方法解決問題。

參考:
       

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惡化的大腿下肢疼痛

        一個41歲男性, 本身無特別疾病,因工作關係有長期下背疼痛的症狀以及偶爾發作的輕微下肢神經疼痛, 曾經於外院求診,接受過脊椎核磁共振檢查,檢查的結果是腰椎椎間盤突出。最近兩個星期以來, 開始覺得左大腿到小腿的範圍疼痛且逐漸加劇,因為忍受不了到急診求診。
第五腰椎第一薦椎椎間盤退化 (DDD L5S1)
腰椎椎間盤突出 (L5S1 Disc bulging)

        急診照會骨科, 理學檢查發現左側SLRT(+), 另外發現病患的左大腿遠端靠近膝蓋的地方較腫脹,觸摸按壓引發劇烈疼痛, 覺得似乎不太像是一般的腰椎椎間盤突出引發的症狀,安排抽血, 發現 白血球 (WBC) 15000mcL, CRP:56 mg/L, 且病患來到急診之後開始發燒。
XR of left knee.
        左膝的X光,發現遠端股骨出現endosteal reaction,soft tissue swelling. 懷疑有軟組織及骨骼的異常,加上病人白血球升高, 感染指數升高, 懷疑可能是感染的情形,馬上安排一個核磁共振檢查。檢查發現左遠端股骨骨髓炎,骨隨腔內與外都有膿瘍蓄積。
遠端股骨骨髓炎合併膿瘍產生
      隔天抽血的CRP 已經上升到258 mg/L, 持續發燒,馬上安排骨髓炎清創手術,手術中有膿瘍被引流出,將骨髓腔內與外徹底清創。
股骨骨髓炎清創手術


        手術經化驗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感染,經過四周的抗生素治療,術後一年追蹤無復發。
術後切骨清創部位有癒合,感染控制無復發
       從此病例可以了解到詳細的理學檢查與仔細的病史詢問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左側遠端股骨骨髓炎,此嚴重感染發炎的情形導致疼痛從大腿近端延伸到小腿區域, 且SLRT 檢查有反應, 如果只看過去的腰椎核磁共振,很容易以為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引發的下肢疼痛, 而忽略了下肢股骨的問題而發生誤診及延誤治療的情形。

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一個合併腰椎骨髓炎(spine osteomyelitis), 腰肌膿瘍 (Psoas abscess) 以及頸椎硬脊膜外膿瘍 (epidural abscess)的病例

73 歲的婆婆,從外院送來的時候已經休克 
外院診斷是腰椎骨髓炎及腰肌膿瘍合併敗血性休克 (septic shock)
經過插管,加護病房觀察及抗生素治療意識逐漸清醒穩定

核磁共振MRI可見第一腰椎骨髓炎,巨大腰肌膿瘍

脊椎感染及膿瘍是我們經常處理的情況
會診時原本以為只要以手術清創引流即可改善疼痛情形
理學檢查時發現婆婆四肢無力(muscle weakness) (肌力1~2分), 躺在床上都無法動

覺得很奇怪,因為胸腰椎核磁共振並無看到神經壓迫的情形
進一步檢查發現有Babinski sign(+)
懷疑頸椎有病變
因此安排一個頸椎核磁共振檢查
檢查後發現有一個頸椎感染合併硬脊膜外膿瘍 (cervical epidural abscess)

頸椎硬擠膜外膿瘍合併脊髓壓迫 (C3~C7)

確認診斷之後後趕緊安排頸椎椎間盤清創手術及膿瘍引流手術
手術中引流出2cc膿瘍,並將混合抗生素投放在椎間盤之中
兩周後狀況穩定施行腰肌膿瘍清創引流手術

腰肌清創膿瘍引流手術,可見道術中抽出大量膿液
手術後持續抗生素治療
三個月後回到門診
病患的雙臂可以抬高,可以在家人的攙扶下走幾步路,
於是安排一個頸椎核磁共振檢查追蹤術後情形,並建議持續復健治療

可以看到頸椎的感染控制良好


 一個較為困難的病例經過我們的治療達到不錯的恢復結果,也讓我們學到脊椎的問題要看整體,有時侯一個明顯的病灶可能背後還藏有更嚴重的病因,
若只是貿然解決眼前的問題卻忽略其他的問題,可能會導致不容易挽回的局面。
另一方面跨科合作很重要,若無感染內科醫師耐心的照護,病人即使手術也不容易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