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7日 星期四

美國門診觀摩心得


來美國進修已經兩個多月了
這兩個月不僅手術看了許多,另外門診的參訪也是重點
因為門診可以觀摩美國醫師看診方式,也可以看到手術後病患回診追蹤的情況

相信每間醫院每位醫師都有不同看診風格
所以僅僅紀錄自己觀察到的,並不表示美國的醫師都是這樣看診

我觀摩的Dr.Munish Gupta 教授,他的門診有分成人脊椎和小兒脊椎,大約隔週輪一診

每次門診大概都有接近30個病患,這樣的病人數量對於美國醫師是非常多的

每次門診就要耗去一整天的時間

門診區有一間辦公室,另外有四~五間診療室
辦公室就是屬於他的團隊醫療人員休息,討論,看X光及病歷的地方
病人和家屬會按照約診時間先在診療室換好衣服等待
然後住院醫師, 脊椎專科訓練醫師 (Spine fellow),還有專科護理師(NP).會分別問診了解初步狀況。
之後Dr.Gupta教授會再依序進去看診
所以是主治醫師輪流進入不同診間看病患
和台灣主要是病患進到診間看醫師不太一樣
且比台灣醫師常常門診一坐就是一整天
這邊醫師要常常走動於不同診間,可以活動活動筋骨,
其實我蠻喜歡這種看診方式
對於病患而言比較有隱私,對於醫師而言比較健康


主治醫師進入診間之後都會跟病患和家屬問候,並且介紹一下我是來自台灣的脊椎外科醫師 ,跟診的助手,然後就開始問診了解狀況,看看已經準備好的X光片及其他影像
理學檢查Dr.Gupta真的是從上肢到下肢做完整肌力檢查,神經反射檢查以及關節活動度檢查
然後看看病患腳尖及腳跟走路的狀況,能否蹲下並站起來
並且會讓病患趴著用手去按壓脊椎
幾乎每個病人都會走完把整套檢查流程
檢查的同時,一旁的助手(可能是住院醫師,專科訓練醫師或專科護理師等)就同時完成紀錄表格
其實我覺得台灣醫師的臨床經驗不輸美國醫師
因為需要看診的病人更多,所以需要在短時間做完重點檢查問診及處置等等
美國醫師花在每位病人時間比較多, 會例行性把每個流程完整走完


他的病患種類主要就是三種
1.之前脊椎已經開過刀不滿意或手術失敗需要再做翻修手術,
2.脊柱有問題需要手術
3.手術後的病患追蹤

整體來說都算是屬於比較複雜的手術
不少病患是慕名從別州過來的,也不少是別的醫師轉介過來的


他的看診風格蠻幽默風趣,所以讓整個醫病互動比較輕鬆自在
他的病人基本上都是比較嚴重困難的個案,病人及家屬的壓力自然比較大, 好的醫病互動關係可以讓病人比較放心

基本上看完病患解釋手術適應症之後以及確認病患沒有其他問題,主治醫師就到下個診療室看另外一位病患

其他後續約診,排手術,檢查,開藥,功能性評估,麻醉評估等等事務性工作都另外有專科護理師處理

看診累積了4~5位病患,Dr.Gupta會回到辦公室用語音記錄病患的狀況,而語音紀錄會有專人負責把它轉成文字檔存成病歷資料,省去打字輸入操作電腦的工作
所以即使他的時間大部分是和病患互動,解釋與回答問題,他們的病歷也都記錄得很完整
藥物方面基本上是不會幫疼痛病患開口服藥物,除非是手術術後初期的止痛
如果是慢性疼痛,通常病患會去找家庭科醫師或長期處理疼痛問題的醫師那邊看診拿處方藥物
會來到骨科次專科門診,同常都是已經需要處理手術的問題

整體來說

我覺得術後病人的平均滿意度很高,,尤其是他的病患許多是脊椎翻修手術,這通常是屬於風險較高且預後比較不好,真的是很不容易 確實有獨到之處。


當然他的這樣看診方式和充足的助手人力也有關係
可能是因為Dr.Gupta教授是算是比較資深的醫師,所以才有這麼多的人力配置,也許其他醫師並沒有這麼多助手可以幫忙

從美國醫師的看診中,我們也了解到不同的國家,制度,以及人力配置有不同的看診方式
以目前台灣的看診方式,每個病患的確分配到的時間比美國來說相對少很多
所以醫師也就練就了需要在很短的時間抓住重點的本事
但美國醫師可以有更多時間來了解病人的許多狀況,保險甚至家庭支持等等,醫病關係與醫病互動值得我們參考
當然美國病患看診的成本也是高昂許多

從Dr.Gupta的門診中,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觀察,就是從那些要來做脊椎翻修手術的病患身上,可以了解到為何原本的手術無法維持很好的效果?
為何有些脊椎手術會失敗?以及該如何避免與進一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