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脊椎內視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脊椎內視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6月8日 星期日

我的手術是微創的嗎? 微創脊椎內視鏡融合手術 (Endo-fusion) 治療腰椎椎間盤退化病變及神經壓迫

57 歲的男性吳先生(化名) ,持續的下背疼痛及雙下肢麻痛超過半年了

X光檢查可以看到明顯的第四五腰椎椎間盤退化性病灶,右側椎間盤塌陷

MRI核磁共振顯示第四五腰椎右側神經壓迫 (spinal stenosis)
第五腰椎第一薦椎則是左側神經壓迫


神經壓迫,採取神經減壓手術會有很好的效果,相當微創

脊椎微創減壓手術: 加法不一定好!

●什麼時候需要考慮進一步脊椎融合固定手術呢?

1.有明顯的背部變換姿勢疼痛(mechanical back pain )及滑脫 (spondylolisthesis)

2.腰椎椎間盤明顯塌陷,同時壓迫神經, 必須要撐高椎間盤的高度來緩解神經根的壓迫

由於吳先生有明顯的下背疼痛,且影像上也符合椎間盤高度不等高,單側塌陷明顯

所以第四五腰椎施行神經減壓加上融合手術是很合理且效果良好

第五腰椎第一薦椎造成左下肢神經疼痛,但此部位只要做微創減壓手術即可

這時吳先生跟我說,醫師,我本身有蟹足腫的體質,只有有受傷傷口或開刀傷口,都會形成很明顯的疤痕

另外因為病患也有刺青, 手術切口最好能夠避開

這種狀況確實微創手術非常適合 (傷口較少,疤痕組織較小)
我幫吳先生施行的手術是
1.第四五腰椎從右側做神經減壓手術,同時經椎孔植入兩個椎體間融合器(TLIF).並且做單側脊椎鋼釘固定 
2.左側第五腰椎第一薦椎做微創神減壓手術

手術過程順利,術後三天出院
復原良好.追蹤後症狀完全解除
經過11個月的追蹤,可以看見第四五腰椎的骨融合已經幾乎完成,脊椎穩定



電腦斷層掃描顯示融合成功,無鬆脫

而他的傷口並不大,減少疤痕的形成
這就是微創手術的魅力

脊椎內視鏡融合手術的優勢是
流血少,傷口小,疼痛較輕微,恢復快
但必須由有豐富經驗的醫師施行, 同時具備熟練的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技術及補骨融合,微創鋼釘技術

如此才能有長期良好穩的預後

#EndoTLIF
#微創脊椎內視鏡腰椎融合手術
# 鄞宗誠醫師

參考:



2022年11月12日 星期六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18) 一個腰椎退化側彎的案例

阿貞(化名)手術後半年回診, 狀況相當好

她雖然已經70多歲了,但其實還很有活力,一直持續在宗教慈善團體擔任義工

我請她做些彎腰抬腳的動作, 動作很俐落,沒有不適感



手術後半年的活動狀況,經病患同意拍攝

她半年前做過三節的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

病患做了三節的微創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手術

解除了神經壓迫的症狀

復原相當快

當初要手術的時候

住院醫師看到阿貞的手術前脊椎X光片,很疑惑的問我:

老師,這腰椎看起來挺歪的,第五腰椎第一薦椎有輕微滑脫,難道不需要替她做脊椎矯正及固定融合手術嗎?

病患手術前有腰椎退化性側彎,這樣是否就要矯正固定呢?

我跟住院醫師說

病人的脊椎看起來退化嚴重, 但你仔細詢問她的症狀, 她主要症狀是下肢的神經疼痛為主,疼痛的範圍包含第三腰椎至第一薦椎的神經壓迫

但是她沒有下背疼痛的症狀

你請她彎腰,她的動作還算是靈活的,沒有不舒服

問她是否可以坐著看電視超過一個小時,她說沒有問題

但神經壓迫導致下肢非常麻痹疼痛的情形造成她生活極大的不便

如果是這樣,那並不需要因為X光看起來脊椎不正, 就要非得做矯正及鋼釘固定融合手術不可

我們是要治療病患,不是治療X光影像

如何能在對原本脊椎結構的穩定度影響最小狀況下,解除神經的壓迫症狀,讓病人有最快速的復原呢?

實際上,微創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手術就有這樣的優點

充分神經減壓,對原本組織破壞小,不會造成不穩定,不需要進一步脊椎鋼釘固定融合手術

也因為如此,病患仍保留原本脊椎的活動度,也減少了內固定器植入物副作用與併發症的風險

阿貞當初手術後第二天就順利出院

如今是半年後的常規追蹤, X光看起來並沒有惡化與異常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傷口

脊椎手術前充分了解病患的主訴與症狀,搭配X光與進一步的影像檢查

給予適合的手術建議,

優點,風險與可能的副作用都讓病患充分了解

相信現代與未來的醫療

醫師與病患能在充分的溝通理解下,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當然,病患在接受手術前,最好能多詢問不同醫師的看法與意見

畢竟身體是自己的,有義務為自己的身體問題尋求相對較好的解決方案


***後記

最近病患又回診,已經追蹤超過15個月了,依然沒有任何症狀,活動度也相當好


參考:

2022年8月29日 星期一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17) 不同手術入路治療病患不同部位椎間盤突出

阿修(化名)是個32歲的男性,由阿姨帶來求診

阿修的外婆也是我的病人,平時也是由阿修的阿姨帶來就診的

他來的時候是坐著輪椅進來, 整個人斜斜著靠在輪椅上,表情感覺是很不舒服的樣子

阿姨聽說阿修有坐骨神經疼痛的問題,已經去接受過針灸,拔罐等等治療,一直沒有好

她要阿修不要再拖了.趕快來看醫師

我問問阿修怎麼了?

他說這幾個月以來一直都有左下肢麻疼痛的情形,但因為工作的關係無法休息

但這兩星期以來從左大腿前側延伸往下的疼痛更明顯,幾乎行動困難

他先去接受針灸以及拔罐治療,但仍無法改善

我幫阿修做個伸直抬腿測試, 表現為明顯的陽性反應,判斷應該是有腰椎椎間盤突出的問題

於是先安排的脊椎X光檢查

脊椎X光檢查,無明顯滑脫不穩定


X光檢查沒有看到明顯的滑脫不穩定情形,阿修也說他的下背疼痛是還好,主要症狀是從左臀部往下延伸到膝蓋以及小腿及足踝區域

我說:「下一步要看看是否有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要做磁振造影MRI檢查才行」

於是我幫他安排個腰椎的磁振造影MRI檢查

阿修運氣很好,剛好有病人取消,他很快就完成檢查

核磁共振發現在第4/5腰椎有個中線偏旁椎間盤突出,這的確可以解釋他從臀部往腿後延伸到腳的神經疼痛感

MRI顯示第4/5腰椎有個中線偏左的椎間盤突出


但阿修也有一個大腿偏前側往膝蓋延伸的疼痛,更是讓他最近行動困難的症狀


所以我再仔細地去看每一節,果然在第3/4腰椎發現一個左側椎孔外(extra-foraminal)的突出,這是常常容易被忽略的位置

第3/4腰椎左側有個椎孔外椎間盤突出


這兩個病灶可以充分解釋阿修的症狀的根本原因

由於症狀非常明顯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 阿修想要接受手術治療

只要是下背痛輕微,以神經壓迫疼痛為主的脊椎病灶,大部分都可以採用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治療

因為在有經驗的醫師施行下,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可以減少組織的破壞,避免結構的不穩定,但又達到充分神經減壓的效果

針對阿修的這兩個病灶,我採取兩種不同的手術路徑:1.同側經椎板入路  2. 椎孔外入路

(準備手術時還可以看到下背部有多處拔罐造成的表皮破損)

手術真的不同病灶設計不同的手術入路, 可以看到有多處拔罐造成的表皮破損

手術中很順利的移除第4/5腰椎,第3/4腰椎突出的椎間盤

影片:第4/5腰椎椎間盤移除

影片:第3/4腰椎椎間盤移除

手術術後傷口

術後第二天阿修很開心的出院,出院時絕大部分的疼痛已經消失,就是小腿有點麻麻的感覺

我說這種麻麻的感覺需要時間復原,這代表著神經被壓迫一段時間的後遺症,年輕人好好補充B群,營養充足,應該都可以很快恢復

我建議可以跟老闆請假一週再回去上班,先不要做太粗重的工作

他苦笑了一下跟我說,他自己就是老闆

***********************************************************************

這個月的月初,在一場台韓國際雙通道脊椎內視鏡交流研討會,很榮幸受到脊椎微創內視鏡學會邀請擔任講者,分享自己在雙通道微創內視鏡手術的經驗


本次研討會,我針對這三種手術入路( 1.經椎板間同側減壓  2.經椎板間對側減壓 3. 椎孔外減壓)都有用實際案例作講解

剛好阿修就是同時使用經椎板同側減壓(第四五節腰椎)以及椎孔外減壓(第三四節腰椎)的案例

這次研討會除了分享自己的手術經驗,同時也和國內及國外的專家大師們做充分的交流

更是從大師們的報告與分享中了解到

除了在手術技術上精益求精之外,平時對於手術案例的整理與分析檢討更是重要的基本功

當然要在繁忙的手術與臨床工作之餘再做這些整理的工作,更是要有極大的毅力與堅持

醫學的進步就是在一點一滴之中累積而成的,各行各業也是如此

不是說今天醫院購買了什麼高科技的儀器設備,明天醫療水平馬上就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所有病人滿意與不滿意的結果,都需要不斷的思考改進,希望達到更完美的境界

參與醫學會議和許多專家的交流討論,能刺激新的想法,從而思考更進步的作法

參考:


2021年7月10日 星期六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 (13) 翻修殘留的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神經壓迫

阿明 (化名)是個50歲出頭的男性

去年因為脊椎椎間盤突出(HIVD)在外院接受過脊椎手術,術後坐骨神經疼痛有改善, 但左腿的麻痺緊繃感仍相當顯著, 經過了超過半年一直無法得到有效的消除

最近又安排做了一次核磁共振(MRI)追蹤, 手術醫師建議他持續復健治療

他這次來就診,是想聽聽看我對他這種情況有什麼建議,是否還有什麼治療可以有機會改善?

我看了看他的傷口,確實是相當微創, 一個不到三公分的傷口

而追蹤的脊椎MRI顯示有手術的痕跡, 原本的手術已經做到微創手術的原則,盡量保留脊椎小關節達到最小的破壞,保留脊椎穩定度,神經根背側的減壓空間也有做出來

然而仔細看核磁共振, 第五腰椎第一薦椎椎間盤的似乎仍有組織頂在神經根下方 (如圖) 

第五腰椎第一薦椎有做過神經減壓手術



術後再次追蹤的核磁共振


理學檢查以及影像評估之後. 初步懷疑神經根腹側可能仍有些許壓迫情形,雖然背側的減壓已經足夠了

也僅僅是懷疑,畢竟要將手術過後的影像和症狀做直接連結並不容易

而導致這個影像的原因並不清楚,可能是阿明自己手術後保護不足再復發.也有可能是原本手術後仍有些椎間盤突出的殘留

我並不覺得再次手術是個容易的選項

(1)第一次手術的細節不清楚,貿然再次手術有一定風險

脊椎翻修手術的結果較難預測, 左腿麻痺感和緊繃感有可能是還沒手術前病灶已經造成神經較長期的壓迫的後遺症, 即使現在術後的壓迫已經比術前改善,但尚未完全復原,

再次手術就能改善完全嗎? 

(2) 手術之後的部位都會有組織纖維化和沾黏的發生,尤其是神經根的沾粘,這也是大部分的醫師不太願意去處理脊椎翻修的手術,畢竟增加手術風險且預後又不確定; 而這種情況,也許寧可選擇直接作融合鋼釘固定手術

我問了問阿明背痛的情形, 他說背痛很輕微,主要還是腳麻緊繃為主

我跟他說脊椎同一部位要再手術處理比較麻煩,會遇到沾黏的問題

可能已經有不少醫師跟他說過同樣的話

那他問說,那是否可以作神經疼痛阻斷術呢?

恩, 的確可以,而且神經疼痛阻斷術也有診斷的功能,若能夠在阻斷術下症狀得到改善, 更能確定病灶所在,而且有可能有機會翻修成功


我先幫他安排了一個經椎孔的神經疼痛阻斷術( 將藥物從第四五腰椎L4/L5的椎孔打入,讓藥物釋放到第五腰椎第一薦椎 L5/S1 的位置)

神經疼痛阻斷術後,他覺得左腿症狀有部分的緩解

然而過了一個月後,他說症狀又回來了

因為神經疼痛阻斷術有效果,所以判斷若能將核磁共振上看到的神經的腹側壓迫再解除,應該會再改善目前的症狀,且因為仍然是微創手術的關係,對於原本輕微的背痛應該不會有影響

跟他以及家屬仔細討論後,他決定接受脊椎微創內視鏡翻修殘留椎間盤突引起的神經壓迫

這次手術當然比一般的手術要困難些,畢竟要處理沾黏組織,要小心撥動沾黏的神經,還要移除壓迫的椎間盤組織,還需要小心保留脊椎的結構

手術順利完成




術後一周回診, 我問他說有進步嗎? 他心情愉快地說,緊繃感改善很多了, 但小腿到腳仍然有麻痺感,但他已經覺得很滿意,畢竟就是一個相對單純(但不簡單)的手術步驟,達到相當程度地改善

這次手術傷口比他第一次更小

我很高興還是能用微創的方式來處理病灶,也沒有造成其他更大的問題也沒有導致脊椎不穩定

另外我在思考著, 如果第一次是採用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 由於內視鏡手術視野都在生理食鹽水下的環境操作, 根據國內外的專家們表示, 術後造成的沾粘相比於傳統手術輕微很多

若要再做翻修手術,理應更容易些!

#高雄長庚醫院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
#鄞宗誠醫師
參考: 

2019年5月27日 星期一

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 (9) 一個神經無明顯壓迫但長期疼痛的案例


魏先生(化名)手術後兩周回門診

微笑著說:「鄞醫師,真的非常感謝你,症狀完全解除!已經兩年的症狀,沒想到你用一個不到一公分的小傷口手術就解決了!」

他還順便蹲下又站起來, 身體往前傾,往後仰,證明自己恢復得很好

看到他這樣說,心中總算鬆了一口氣,自己判斷與處置正確

跟他說,你目前暫時不用回診,有任何問題再來回診即可

-----------------------------------------------------------------------------------------------------------

魏先生在手術前其實是非常擔心的, 好幾位醫師都叫他不要手術,給他的答覆都是:「你這個看起來沒什麼神經壓迫,去做復健就好!

魏先生四十多歲, 身形看起來瘦瘦的, 從事機電之類的工作,所以常常需要彎腰與搬重物

他的主要問題是下背疼痛,且合併有左下肢的麻痛,主要是小腿到腳趾頭

而他這個左下肢的麻痛根據他的描述幾乎從早到晚都不舒服,晚上更是讓他睡眠品質很差

這種症狀已經持續兩年了, 一直沒有改善,也看過不少醫師

他最近曾經也去其他的醫學中心,做過腰椎核磁共振 (MRI), 接受過神經疼痛阻斷術, 接受過復健治療.....

但....就是不見起色

幫他坐直腿抬升測試 (SLRT) 沒有異常

小腿摸起來也沒有冰冷的情形,血液循環正常

初步排除了血管的問題之後

來看魏先生的脊椎X光檢查與核磁共振檢查報告

脊椎的X光看起來沒有明顯不穩定,沒有滑脫的情形

脊椎無明顯不穩定

從核磁共振(MRI)可見第五腰椎第一薦椎的椎間盤有退化的現象,雖然魏先生年紀不大,但可能工作常常需要彎腰搬重物的關係,已有退化的現象

第五腰椎第一薦椎的椎間盤退化, 椎間盤纖維環還有出現裂縫(Annular tear), 也就是在核磁共振上看到椎間盤的後側有一個亮點 (HIZ: High-Intensity Zone)

這種椎間盤纖維環的裂縫, 常常會伴隨著發炎反應, 若發炎刺激到神經,即使神經沒有受到顯著壓迫,仍然會有不舒服的症狀

另外也可能是因為椎間盤退化合併出現纖維環裂縫的關係,所以會有下背疼痛

第五腰椎第一薦椎退化,椎間盤脫水,且有纖維環破裂

仔細看了魏先生的核磁共振,我跟他說:「其實你的神經並沒有什麼明顯壓迫, 椎間孔的空間小了一點而已,另外椎間盤雖然有裂縫,但這個裂縫的位置是偏向右側,和你的左腳症狀並不符合

難怪之前的醫師都跟他說這個不需要手術, 因為在沒有明確神經壓迫,就沒有明確可以手術的理由
核磁共振上神經根並無明顯壓迫,椎間孔的空間稍微小一點

而椎間盤退化的這現象,其實非常常見 每個人隨著年齡都或多或少會有退化情形, 非常少需要到接受手術治療

於是我跟魏先生說,你的症狀應該是神經根有發炎,也許你可以試試看神經疼痛阻斷術注射

他馬上說;「我之前已經有做過了,但效果不好啊!但若醫師您覺得有需要再做一次,我也可以接受,反正死馬當活馬醫」

於是我又再幫他做了神經疼痛阻斷術, 做完之後他覺得腰疼痛有改善,但左下肢的疼痛沒有什麼差別

這時候問題來了, 那下一步呢?

後來又幫他安排了骨骼掃描(bone scan),看看是否有骨頭或者關節有發炎的情形, 但結果也是無明顯異常

神經傳導檢查與肌電圖檢查(NCV & EMG)的報告,也沒有診斷出非常明確的病灶

此時,魏先生已經來到我門診第三次了

他看起來頗沮喪無助,似乎覺得只能和這個困擾他許久的症狀繼續共存下去

但對於我們醫師來說,雖然自己在手術的選擇上非常小心謹慎,經驗也相當豐富, 不會隨便幫病患手術, 但遇到病患的問題仍然很想要幫他解決困擾

於是我跟魏先生說:「我知道你已經看過很多醫師都沒有辦法看好,那我根據你的檢查結果也覺得好像是不需要手術, 但我以前遇過幾個類似的病患,也是和你有類似的情形,就是從檢查上看起來問題不大,但病人的症狀就是很明顯,後來我有幫她們手術,結果都還不錯 有80%的病人有得到改善!」

魏先生此時眼睛一亮,問到請問是什麼樣的手術?

脊椎內視鏡神經根探查及考慮減壓手術!

這個手術的重點就是 

1. 不會加重你目前的病情, 安全且非常微創 ,盡量不破壞從肌肉到脊椎的組織, 即使你的症狀沒有改善,也不會有加重的情形 
2. 用脊椎內視鏡去看看你的腰椎左側神經根是否有什麼異常,是否有什麼微小的壓迫是我們在核磁共振檢查上面無法看清楚的,若有異常會加以處理

魏先生考慮了一下, 他了解我的意思,因為真的這個問題困擾太久了, 以目前的檢查報告還有之前的醫師們都覺得不需要手術, 但至少目前我可以確認手術很安全微創,不會加重原本病情,說不定真的有機會找出問題治療好

所以我幫魏先生安排了脊椎內視鏡神經根探查手術, 從第五腰椎第一薦椎的椎間盤位置後側進入

因為他的症狀範圍 (dermatome)主要是腰椎第五神經根,且剛好第五腰椎第一薦椎椎間盤退化

這是一個不到一公分的小傷口,我們小心翼翼的將內視鏡放入椎管內,去探查第五腰椎第一薦椎神經根的情形

當我看到魏先生的第五腰椎神經時,發現這條神經根看起來比較腫,顏色偏紅, 與平常我們看起來白白的不太一樣,明顯有慢性發炎的情形, 另外就是在神經根的表面,下面的椎間盤,以及旁邊的組織的微血管生長比較多

但這些都是從核磁共振上面很難看出來的微小異常

我將第左側第五腰椎出口神經的周邊組織稍微清理,讓空間增加, 將神經根周邊以及表面比較明顯的微血管用雙極電燒燒灼,其他就保持原狀
將黃韌帶剪開一個小洞進入,神經根看起來顏色偏紅,偏腫,有慢性發炎的情形

手術時間很短,約一個小時,就完成了

隔天去查房的時候,魏先生已經下床走動了, 他迎面就說「有效!我昨天晚上睡得很好,非常感謝您

聽他這樣的反應,我也覺得很高興, 病人願意相信醫師,醫師就想盡辦法幫他治療, 算是一種信賴合作關係

我說你今天可以出院了, 傷口一周就會癒合,兩個星期後再回診看看狀況




參考:


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 (8) 脊髓牽拉症候群合併椎間盤突出脊髓病變

建中(化名)是個40歲的男性

他來門診,抱怨最近腳越來越無力, 且雙下肢痠痛,左側比右側嚴重,蹲下去就站不起來了

這樣的情形有一個月了,在一次不小心滑倒之後產生,症狀越來越惡化

因為建中本身的工作要搬重物,那目前身體這樣只能請假了...

請他在門診走一圈看看

發現他走路步伐緩慢且不穩,似乎隨時會摔倒的樣子

再請他坐到檢查床上, 拿扣診槌敲了敲髕骨韌帶(patella tendon),發現建中有異常的深肌腱過度反射

這個情形很像脊髓病變(myelopathy)的異常表現

而建中說他的上臂完全沒有什麼異狀,問題都是出在下肢

好吧,先排個脊椎X光檢查:

脊椎無明顯不穩定

脊椎的X光發現第五腰椎有一個隱性脊柱裂 (Spina bifida occulta)之外,並無其他明顯的不穩定異常

因為他明顯有脊髓病變症狀,所以再安排個脊椎核磁共振(MRI)檢查

核磁共振結果發現:

第一/二腰椎及第二/三腰椎椎間盤突出合併脊髓壓迫


建中的脊髓(Spinal cord)有一個脊髓牽拉(Tethered cord )的情形,合併腰椎椎間盤突出(HIVD)在第一/二腰椎及第二/三腰椎的位置

所謂脊髓牽拉症候群(Tethered cord syndrome),是指在發育的過程中,脊髓因為某些原因被牽拉在椎管的末端無法順利上升所產生的症狀

正常人隨著身體長高,骨架變大,屬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脊髓在椎管內相對於椎體是慢慢上升 (因為脊柱增長的幅度大於脊髓增長的幅度)

成年人的脊髓末端 (Conus medullaris)大概會停在第一腰椎的後方,有些人稍高,有些人稍低

而脊髓牽拉症候群患者的脊髓低於原本的位置,從核磁共振上看起來建中的脊髓末端位於第四腰椎椎體後方

因為脊髓被牽拉住,所以張力較大,容易出現脊髓病變
左側為正常的脊髓位置,右側是脊髓牽拉的位置

有些病患在發育的過程中就出現症狀,比如說下肢無力,大小便控制困難(tethered cord syndrome)等等

而建中是到了成年也沒有什麼症狀,在跌倒之後才開始有明顯的無力疼痛的情形

正常人的腰椎椎間盤突出很少壓迫到脊髓(spinal cord),通常都壓迫到神經根 (root)或是馬尾(Cauda equina)

而建中因為原本脊髓牽拉,導致椎間盤突出直接壓迫到脊髓,造成脊髓病變(myelopathy)

而這個情況看起來需要積極的手術治療才行

建中的情形不同於一般的腰椎椎間盤突出,有兩點需要考慮

1.椎間盤突出的位置在中央(central type),剛好頂著脊髓spinal cord

2.不同於一般的腰椎椎間盤突出,手術可以撥動硬脊膜(dura)及神經根(root)來方便切除突出的椎間盤,脊髓絕對不可去撥動,會有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的風險

基於以上理由,我和建中還有建中的母親討論手術的方式予考慮的風險

經過仔細地討論與告知後

決定採取兩階段手術

第一階段先做單純的後方減壓,將這兩處椎間盤突出位置後方的椎板做個開窗手術(laminotomy),這是微創手術,目的是增加椎管的空間,讓脊髓的壓力解除

因為後方減壓手術不會去碰到椎間盤,也不會去動到脊髓,所以安全性相對高

第二階段手術就是直接切除突出的椎間盤

若第一階段手術後症狀復原達到滿意程度,就不需要第二階段手術,反之則需要在施行第二階段手術

第一階段手術做完後,建中覺得腳痛無力的症狀已有相當程度的改善,但離能夠工作的程度還有段距離

所以在一個月觀察後決定接受第二階段手術,所採取的是微創內視鏡第一/二腰椎椎間盤切除
手術中的照片,藍色部分為需要移除的椎間盤突出

由於第一階段手術把椎管的空間變大,也讓我們第二階段手術更安全些

手術中順利移除壓迫到脊髓的突出椎間盤,釋放脊髓壓迫的壓力,這個手術的傷口只有一公分

手術當天建中已經可以下床,隔天順利出院,出院的時候他說明顯力量有恢復,可以順利蹲下站起來了

手術後一周回診,傷口已經癒合,再幫他做下肢的深肌腱反射,已經有明顯的恢復和改善


我想不久之後他就能夠順利回到工作岡位了

這是一個罕見的脊髓牽拉合併椎間盤突出的案例,從診斷到治療,需豐富經驗判斷,小心翼翼的思考與規劃,才能讓病人有最好的復原結果



將此病患治療的結果分享到國外SCI期刊

參考: 
醫師,我的四肢怎麼越來越無力

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7)治療腰椎椎間盤突出合併往下位移神經壓迫

今天介紹的這個案例,其實已經在門診追蹤三年了

婷婷(化名) 三年前第一次來求診的時候還是位大學生,目前已經出社會工作了


這次症狀跟之前一樣又是右側坐骨神經疼痛發作, 曾經用神經疼痛阻斷術幫她治療了三次, 所以就很直接地問還是要一樣的治療嗎?

她說 :「醫師, 這次我想直接手術治療了; 雖然你幫我做神經疼痛阻斷術的確蠻有效的,且效果至少都能維持超過半年以上, 但我這次想要徹底的解決它,就不會再復發了」

我問她現在體重多重,最近好像又胖些,

她笑笑地說還好啦,只有增加一點點.....

其實以婷婷的這個狀況, 相當年輕才20歲出頭, 但其實椎間盤已經呈現多節退化且還有突出壓迫神經, 可能是因為體重過重加上姿勢不良的關係

她主要就是以右側坐骨神經疼痛為主, 腰痛還好

如果以傳統的作法要做所謂的"徹底解決",那就是要採取脊椎融合固定手術, 切除椎間盤突出外,將有問題的椎間盤置換成椎體間融合器(cage) ,第四腰椎到第一薦椎就穩定不活動了,自然以後也不會有所謂的復發問題

這種"徹底解決"的確可以解決她的疼痛問題,也能保證療效, 但真的就一勞永逸毫無缺點嗎?

較大的傷口所造成的不舒服,脊椎融合固定之後可能出現的術後僵硬感,還有較久的手術後恢復期;甚至許多年之後可能在融合固定節段的上一節發生所謂的臨近節段病變 (adjacent diseae)

以上種種理由,都讓我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治療方式,能夠達到較少的組織破壞,快速的復原,但也同時解決目前最主要的問題

我先幫婷婷做了一個斷層掃描(CT),想看看她的椎間盤突出這麼多年了,是否有產生鈣化的現象

電腦斷層可以清楚看到突出的椎間盤往下位移


檢查後發現,她的第四五節椎間盤突出比之前更嚴重,且有往下位移到第五節的椎體後面 (downward migration )

且這次主要壓迫的症狀就發生在腰椎第五神經根

這種往下位移的突出在手術上是需要經驗與技巧的,不管是開放性手術或者微創內視鏡手術

這次我們幫她採取的治療方式是微創內視鏡手術,移除壓迫神經的椎間盤,包含往下位移的部分

透過椎間孔擴孔技術,讓我們的內視鏡可以抵達椎間盤往下位移的位置
手術中可以看到我們要處理往下位移的椎間盤突出,移除的病灶以及術後傷口

手術很順利,也可以看到移除了一個很大塊的脫出的椎間盤髓核(nucleus)

手術後婷婷症狀立即緩解,並於隔天順利出院

那我跟她說;「其實這個手術就是移除突出掉落的椎間盤壓迫神經的部分, 因為是微創手術,所以傷口很小,妳也可以如願的短時間回到工作岡位上;

但是妳本身的椎間盤退化性病灶還是存在的,至於什麼時候要發作那就不一定了,至少妳目前是沒有什麼其他症狀,

因此,適當的體重減輕, 注意避免不良姿勢, 強化核心肌群都是對腰椎保健很重要的也可以減少未來產生復發的機率。」

手術後回診,我看她活動很好,復原狀況很不錯,希望她的脊椎可以用得長長久久,回復到受傷前的狀態, 不用再需要動刀了

<後記>  術後六個月的追蹤回診, 婷婷一切正常,也沒有腰痛下肢疼痛的復發情形,體重有減輕是因為運動的關係。




                                   

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5) -因為精準, 所以微創

目前脊椎內視鏡手術是屬於脊椎手術中相當微創的手術之一

而微創手術的要求就是精準

因為精準,不需要為了移除病灶而破壞原本相對正常的組織結構

阿凱 (化名) 是個24 歲男性, 這次來門診是因為從一個月前開始左側坐骨神經疼痛,沿著臀部,大腿往下延伸到小腿及腳踝

他曾經在外院服用過止痛藥及肌肉鬆弛劑,也接受過復健治療,但沒有改善, 走路仍一跛一跛的

他多年來開始曾經有過下背痛的情形,斷斷續續時好時壞,這次是因為工作搬了重物之後才突然發生了比較嚴重的症狀

幫他做檢查,左腳的伸直抬腿測試(SLRT) 呈陽性反應 

雖然從腰椎的X光檢查上發現並無明顯的異常, 但根據臨床症狀及理學檢查, 可以判定腰椎椎間盤突出而造成了神經的壓迫的機率相當大
X光檢查並無發現明顯脊椎不穩定情形

由於保守治療無法解決阿凱的問題, 確實需要更進一步的處置及治療的需要,於是幫他辦理住院,安排了腰椎的核磁共振(MRI)檢查

檢查發現第四/五腰椎(L4/L5), 第五腰椎/第一薦椎(L5/S1)的椎間盤有明顯的突出 
L4/L5, L5/S1 椎間盤突出

雖然看似明顯的兩處病灶, 但此時仍有一個問題需要釐清:

阿凱的症狀是第L4/L5椎間盤突出造成? 或是L5/S1的椎間盤突出造成呢?

臨床上顯示主要症狀是屬於第五腰椎神經分布的區域, 從結構上來說應該是L4/L5椎間盤突出為神經壓迫之主要病灶

但由於核磁共振上顯示L5/S1的椎間盤突出也是左側膨出較明顯

經過和病患討論後,決定施行經後側椎板間路徑 (inter-lamina) L4/L5腰椎的內視鏡神經減壓手術,同時會探查第L5/S1區域是否也有神經壓迫,若有神經壓迫可以一併處理

手術中針對第L4/L5腰椎經由剪除黃韌帶鬆解神經壓迫的目的,不須對於椎間盤內部做過多的掏挖

此原則減少手術後再度復發的機率同時減少手術後椎間盤快速退化及塌陷

而第L5/S1節段經過探查後有輕微壓迫,同樣做了神經根的鬆解, 但沒有針對椎間盤做多餘的掏挖及破壞
利用脊椎內視鏡,清楚的看見病灶位置並施行減壓手術

手術後隔天,阿凱的症狀完全緩解並順利出院

經過了一週回門診追蹤, 走路完全正常, 同時傷口已經可以碰水洗澡了
術後一周, 傷口已可以碰水洗澡

內視鏡微創手術要求的不僅僅是微創,更是要精準

因為精準,所以微創

此次手術搭配最新的術中電腦導航系統的精準定位,達到精準與微創的完美結合,也大大提升醫療品質
搭配術中電腦導航精準定位


相信在在科技進步的輔助之下,現代脊椎手術也不斷朝向更精準與微創的目標前進

參考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4)--單一傷口處理兩處病灶

阿發 (化名)手術後一周回門診追蹤  傷口已經癒合了

他對這次的手術非常滿意,現在已經完全復原

他問可否回去工作? (他的工作是需要長途開聯結車)

我回答還是小心點好, 應該是可以工作,但術後不適合久坐, 三個月內小心復發

阿發笑笑的說, 那車開短程的就好,護腰也會穿戴著

手術後一周幾乎已經完全正常

其實阿發接受了兩節的脊椎手術 (第3-4腰椎,第4-5椎)

微創手術確實在短期快速復原有其優勢

雖然目前研究顯示長期預後是差不多的

參考
阿發是個40歲的男性, 因為工作的關係需要長時間坐著

這次發生劇烈的左坐骨神經疼痛已經超過一個月了,不管吃藥打針都只能暫時緩解,到後來也無法工作只能在家休息

他來到門診的時候走路一跛一跛的, 帶著外院的X光片以及核磁共振 (MRI)光碟

從脊椎X光片可以看到有腰椎薦椎化 (Lumbar sacraliztion ),只有四節腰椎 , 最下方兩節已有退化產生, 且腰椎正常的前凸角度消失,應該是和工作需長期久坐相關
腰椎有明顯退化的情形,可以看到骨刺(osteophyte)生成


核磁共振則顯示第4/5腰椎椎間盤突出,壓迫在左側, 第3/4腰椎左側側隱窩狹窄亦有神經壓迫
第3-4腰椎及第4-5腰椎都是壓迫左側

經過和阿發及家屬的討論, 考慮到之後工作仍需長期開車, 雖然腰椎椎間盤有退化情形, 但最主要的症狀仍是以坐骨神經疼痛為主

如何用最微創的手術方式解決病灶並讓病人快速復原是我們主要的目標

此次手術採取的是經單一傷口 (約一公分)脊椎內視鏡手術,同時處理第3-4腰椎側隱窩狹窄及第4-5腰椎椎間盤突出

手術採取局部麻醉下完成,因為需要在手術中得到病人的回饋,了解是否有疼痛緩解

手術處理3-4腰椎及4-5腰椎

此次手術很順利完成, 阿發術後一個小時就可以離開床走路了,隔天順利出院

可以見到手術拿出來椎間盤及椎孔成術所拿出來的骨頭,手術後症狀立即消失,傷口只有1公分左右

看到病患手術後能夠快速地復原,相信是所有外科醫師最高興的事情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 (2) 診斷的重要性

         五十多歲的阿正(化名), 自述左下肢坐骨神經疼痛已經三個月了, 一直接受藥物疼痛控制,但此次發作痛到受不了了, 經人介紹來到骨科門診, 進來的時候表情發常痛苦, 舉步維艱。

         他已經將外院的檢查光碟片都準備好了,包括X光以及核磁共振。

         他說:「其實別的醫師也都跟我說我要開刀了,但每個說的都不一樣, 有些要開三節,有些要開四節, 真的要開刀我可以接受, 但是否可以不用脊椎鋼釘固定而達到治療效果的手術?」

 
多節椎間盤退化,第四五腰椎輕度滑脫,無明顯不穩定


 
多節椎管狹窄,從第二腰椎至第一薦椎

           看到核磁共振的影像,可以理解為什麼其他醫師建議要開三節或者四節, 因為的確可以看到多節的腰椎椎管狹窄。
     
            我再問他, 那你的右下肢會有症狀嗎? 下背會痠痛嗎?  他回答右下肢沒什麼症狀,下背痠痛輕微。

            的確, 病人表現的症狀與我們影像上的發現不盡相同, 壓迫這麼多節的表現不是間歇性跛行,卻是單獨的左下肢坐骨神經疼痛, 位置以腰椎第五神經根壓迫症狀為主??   我決定仔細看看是否有其他遺漏的地方。

第五腰椎第一薦椎左側椎孔外椎間盤突出
           由於強烈懷疑病人的症狀主要是由於第五腰椎第一薦椎左側的椎孔外椎間盤突出壓迫引起, 而從第二至第五腰椎的椎管狹窄並不是這次主訴症狀的原因, 為了證實這個診斷,我先幫他安排了坐骨神經疼痛阻斷術。
             
施行左側第五腰椎第一薦椎神經疼痛阻斷術
           治療後有明顯疼痛的改善, 但仍有麻木的感覺。我說你其實也可以先回去再觀察看看,因神經疼痛阻斷術也有一段時間的止痛維持效果,尤其你對手術看似很有恐懼。

           他考慮了一下決定還是接受手術一勞永逸, 但他希望不要有脊椎鋼釘固定,因為他看到他的鄰居手術後鋼釘鬆脫還要再次手術。

           我跟他說針對你的問題至少有三種手術方法可以治療, 但目前如果最懷疑的病灶就是第五腰椎第一薦椎的椎孔外椎間盤突出, 而且你沒有明顯下背疼痛,穩定度不錯, 我可以先幫你使用內視鏡椎間盤突出切除手術, 至於腰椎其他多節的問題就先不去處理,這樣可以達到最微創的效果。
   
施行內視鏡椎間盤突出切除手術


          手術順利成功, 一個星期後回診, 傷口幾乎已癒合, 他走路已經正常了, 感到很滿意


術後傷口約一公分
         由這個病例告訴我們, 要治療病人不是治療X光或者核磁共振上的異常,任何異常一定要能對應到病人的問題,  精準地找出病灶,給予適當的處置,可以避免醫療浪費與增進醫療品質。


PS: 兩年後的某一天,看門診時候突然阿正突然現身門診,很親切的跟我說: 「醫師,新年快樂,我陪家人來看內科, 順道過來跟你打聲招呼」。 我問他:「你一切都好吧,有沒有什麼問題? 」
他用手比了個OK.我也跟他比個OK,並祝他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