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頸椎脊髓病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頸椎脊髓病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7月28日 星期六

頸椎神經根壓迫

上週門診同時有三位病患回診,都是頸椎神經壓迫接受手術後, 分別是術後一個半月,術後六個月和術後兩年,目前都復原良好, 對手術結果滿意,

五十多歲的阿華 (化名), 兩年前曾因為第五腰椎/第一薦椎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由我幫她施行腰椎椎間盤切除手術,術後改善狀況穩定

但從三個多前開始頸部痠痛及右肩痠痛,還會痠麻感覺傳到右前臂及手指,晚上睡眠品質很差

先請她活動肩關節,手舉高,手摸後背,發現她的肩關節並無明顯疼痛問題

再幫她做個頸椎間孔擠壓測試 (Spurling's test), 果然引起右肩及上臂的不舒服, 看來阿華的症狀非常可能是因為頸椎神經根壓迫引起

於是先幫她拍個頸椎X光片,發現第5/6頸椎椎間盤有稍微狹窄的情形

看完x光後跟她說了我的判斷,認為她是因為頸椎的神經根被突出的椎間盤或骨刺壓迫導致目前的症狀,但X光看起來不嚴重,建議先復健治療 ,例如頸椎牽引治療

牽引治療可以將椎間孔的空間擴大,減少神經壓迫症狀,

阿華說:「醫師,雖然你兩年前幫我開腰椎開完我症狀改善很多,但我還是會怕手術,所以已經去做復健兩個月了,一開始好像有點效果,但到目前為止我覺得效果有限,想說還是來給您看看」

於是我跟她說,若你已經接受過各種保守治療效果有限,且檢查結果有確定病灶,手術確實能夠快速解決問題

阿華說「真的沒辦法需要開刀也是要開啊,那醫師您打算怎麼開,也是微創手術嗎? 有需要使用什麼醫材嗎?」

我回答先檢查清楚再進一步討論,於是幫她安排了頸椎核磁共振檢查 (C-spine MRI), 果然在第5/6頸椎發現有椎間盤突出合併右側神經根的壓迫
第5/6椎間盤突出,合併右側神經根壓迫

我說以目前最穩定有效的手術方式就是前側椎間盤切除手術及椎體融合固定手術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 治療效果明確良好

阿華問到,那頸椎接受過融合手術後,不就活動困難,沒辦法前彎後仰, 現在不是有什麼人工椎間盤 置換(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 )可以保持活動度嗎?

其實以單一節段頸椎的融合,對於整體的脊椎活動度的影響不大,雖然單一節段人工椎間盤可以保留些許的活動度, 且手術方式相同

以阿華的頸椎狀況也是屬於適合做椎間盤切除合併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ADR)的狀況,但頸椎人工椎間盤的費用確實昂貴許多


阿華又問到,手術大概要多久?, 大概需要住院幾天?

通常一般1~2節的前開頸椎手術,兩個小時內通常都可以完成, 術後住院2~3天可以出院,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還是會有些許差異

把所有資訊都跟阿華說之後,她回去考慮了兩周, 決定還是接受側椎間盤切除手術及椎體融合固定手術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

她說人工椎間盤對她而言來說負擔太重

我跟她說別太擔心術後活動度的問題, 許多病人其實開完並沒有特別抱怨有僵硬的情形,主要還是看手術過程順利與否,組織及傷口的處理是否細膩

也請她不用太擔心,目前手術顯微鏡都是標準配備, 手術過程都是在非常精密清楚的視野下操作,神經損傷的機率非常非常低

這次手術也是順利術後三天出院, 因為這次阿華使用的椎體護架本身設計有多兩支螺釘固定,所以穩定度比傳統的椎體護架更好,手術後僅僅需要軟頸圈兩周保護即可
第5/6頸椎前側椎間盤切除手術及椎體融合手術 (ACDF)

術後目前一個半月,阿華恢復很快, 頸部及右肩,手臂痠麻疼痛的情形已經消失了,傷口的疤也逐漸消失中 (約3~4公分傷口)

她說早知道效果這麼明顯就早點手術, 但我告訴她其實也有很大部分比例的病人是經過保守治療可以緩解而不需要開刀的


另外一位術後追蹤兩年的是位七十多歲的李婆婆 (化名)

李婆婆當初來手術是因為髖關節退化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後, 發現四肢仍有無力的情形所以轉到這邊治療

經仔細檢查後發現是個多節段頸椎脊髓病變(cervical myelopoahty)導致的,同時陳婆婆的腰椎也有問題 (人老了身體到處都會老化,勞損,退化性病變)
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第3至第6頸椎有明顯追管狹窄神經壓迫


後來我們針對頸椎第3至第6節段的頸椎椎管狹窄脊髓神經病變做手術治療,所採取的也是前側椎間盤切除手術神經減壓合併椎體融合手術 (ACDF)

手術後上肢痠麻無力較改善,下肢無力也有改善, 腰及下肢仍偶爾會痠痛 但李婆婆想說腰椎暫時不想手術了,目前長期門診追蹤控制

雖然婆婆是接受三個節段的頸椎手術,但我看她的頸部幾乎看不到疤了, 而且她轉頭低頭仰頭活動,自覺活動度受影響不大

目前X光顯示頸椎的融合已經成功了,表示這三個節段基本上不會再出問題了
手術部位融合成功, 第3/4,5/6節段採取鉭金屬椎體護架

頸椎神經病變其實是個相當常見的退化性病變,可能是壓迫到神經根(cervical radiculopahty)造成肩部或上肢的痠麻疼痛無力,或者壓迫到脊髓本身產生頸椎脊髓病變(cervical myelopoahty),會有四肢無力走路不穩的情形, 也常常見到兩者合併發生的

門診的病人常常一個比一個年齡還要大, 對於年齡大的人,其實手術的風險還是比較高的, 不管是本身是否有內科疾病, 體力較弱,或骨質疏鬆

年紀大本身就是一個風險,復原較慢,不可預測性較高


所以年齡大的病人我們也都會小心追蹤,長期追蹤,希望看到手術能夠有長期成功的效果

參考:


2017年2月19日 星期日

巨大的頸椎椎間盤突出 ---理學檢查的重要

        這個67歲的男性林先生 (化名), 三個月前在外院剛接受過左手手肘的尺神經 (Ulnar nerve) 及正中神經(Midian nerve)減壓手術。

         林先生覺得這次手術後症狀依舊沒有改善。會接受手術主要原因是因為他的左上肢及左手疼痛,麻已經好幾個月了,同時還包括手指較無力情形。

         他手術前接受了神經傳導檢查(NCV), 檢查報告顯示雙側尺神經及正中神經傳導有比較慢的情形。

         我看著他帶來的外院X光片, 頸椎有明顯第四至第六節退化情形, 於是問到:「前面的醫師有沒有提到頸椎的問題?」林先生回答:「醫師有說頸椎有退化,但神經傳導檢查顯示是尺神經及正中神經壓迫,因此建議做尺神經及正中神經減壓手術,但手術後症狀沒有改善 ,醫師也說很奇怪」

         在診間時發現病患走路的時候有些許的步態不穩, 我問問他自己有沒有發現?

         此時他才說右大腿比較無力,原本以為是關節的問題,

         我們幫他做頸椎理學檢查,檢查顯示有明顯的Hoffmann's sign (+) , 下肢肌腱反射增強, 及Babinski sign (+). 

         因為理學檢查結果懷疑有頸椎脊髓病變(cervical myelopahty)的情形,強烈建議進一步頸椎核磁共振 (MRI)檢查。檢查發現, 林先生的第三四頸椎有一個非常巨大的椎間盤突出(HIVD)導致脊髓嚴重壓迫,另外從第三四頸椎至第七頸椎第一胸椎都有椎間盤較突出的情形,也可能是造成神經根壓迫症狀。
第三四頸椎巨大椎間盤突出,同時第四五頸椎至第一胸椎都有椎間盤退化情形
椎間盤突出導致頸椎脊髓嚴重壓迫

         那我們了解了病患的病灶(Cervical myeloradiculopathy)之後, 下一步該如何處理?

         要如何安全的移除巨大椎間盤突出? 要如何緩解神經根壓迫症狀?

         病患頸椎的病灶橫跨多節段, 什麼樣的手術風險較低?又要能達到手術解除病灶的效果?

         經過詳細解釋與討論,林先生同意接受手術

         而我們幫他施行的手術則是先做後側第三至第六頸椎椎板成形術 (laminoplasty), 以及第七頸椎第一胸椎左側半椎板切除術(hemilaminectony),然後再施行前側第三四頸椎椎間盤切除手術及椎體融合手術 (ACDF)。
後側椎板成形術加上前側使用鉭金屬做椎體間融合手術,可以見到椎間盤突出已順利移除

        這手術是在一次的麻醉下完成,病人順利於手術後第五天出院。

         回診的時候,林先生說很明顯感覺到右下肢的力量恢復,抬腳可以抬得比較高,至於上肢麻痺的情形,有輕微緩解;我囑咐他頸圈持續保護,後續門診追蹤。


          從林先生的病例, 也讓我們知道理學檢查的重要, 任何現代科技的檢查都不能取代理學檢查,若只是根據檢查報告施行手術, 可能會有隱藏的嚴重病灶沒有被發現。

參考:

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昂貴的手術就一定好? (一)

60歲的許先生 (化名) 來到我的門診, 拿著拐杖,走路一跛一跛的, 帶了一疊外院的光碟, 開口就說:「鄞醫師你要幫幫我, 已經三年了,真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先把光碟掃入我們醫院的影像系統,聽他娓娓道來。

原來許先生三年前曾經因為手麻腳麻無力在外院接受過頸椎手術, 但手術過程似乎不是很順利, 手術後仍然有四肢麻痺無力及疼痛的情形, 他覺得一點改善也沒有,反而加重了病情。


術前的MRI,發現頸椎多節壓迫,且壓迫的病灶似乎有連續性

術後病人脊椎裝置了三節的人工椎間盤
我看了看術後X光片,心想這可不簡單,病人想必有一定的財力才會安裝昂貴的人工椎間盤,而且還裝了三個。那為什麼會症狀沒有改善呢?

許先生看我似乎有疑惑欲言又止的樣子,便很直接地說:「鄞醫師,不瞞您說, 我本身就是一位醫師, 這次手術也是經由同學介紹去找某醫院的名醫開的,光人工椎間盤的費用就花了超過70萬,費用對我是小問題, 但我覺得手術後反而更嚴重, 糟糕的是後來醫師說目前很難再處理;這三年我遍訪北中南的名醫,也託人介紹, 但其他醫師看到我的狀況以及X光,都不太願意接手,這簡直宣判我沒救了;我還沒發病的時候可是運動健將, 你看到我現在還能走路,其實是靠意志力硬練復健來的......」

聽病人這樣說, 我直覺這肯定是個很棘手的case.
           
           而我關心兩件事:
                 1.為什麼病患的症狀無法改善, 問題到底在哪裡? 能夠開這樣刀的人,技術肯定不差.
                 2.我們真的能夠幫他解決問題嗎?

          

理學檢查發現病患仍殘留有頸椎脊髓病變的情形,另外病患同時抱怨下背疼痛及右臀合併大腿酸痛。

再回顧術後的頸椎核磁共振(MRI)以及胸腰椎核磁共振(MRI),發現頸椎似乎仍有壓迫的情形,但因為人工椎間盤會導致影像被干擾,所以看不清楚;而腰椎第三四五節有明顯椎管狹窄的情形。
術後頸椎仍有壓迫情形

腰椎椎管狹窄
經過評估之後先幫病人安排了頸椎電腦斷層 (CT),證實了心中的懷疑,這病人本身是一個頸椎後縱韌帶骨化 (OPLL)導致脊髓壓迫的病例。

電腦斷層可以明顯見到頸椎後縱韌帶鈣化殘留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 Ossification of posteior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 常常漸進式造成頸椎脊髓的壓迫病變,好發於亞洲人,尤其日本人有許多病例報告由於後縱韌帶骨化常常是連續性的, 不只椎間盤包括椎體後側也會有骨化壓迫的情形; 大部分的手術建議從後側路徑處理,前側較為複雜且容易產生併發症

        所以,人工椎間盤是否適合這個病人呢?

另外病患同時也有腰椎椎管狹窄的問題,也因此會影響到他的下肢神經症狀和肌力,我們臨床上已經見過大量的病例同時有頸椎及腰椎的問題 。
       
      
後來和病患及家屬經過幾次討論評估,確認診斷,以及考慮手術的效果預後,經過充分的溝通後決定幫病人同時施行頸椎及腰椎的手術。

手術方式是頸椎後側椎板成形手術 (laminoplasty),腰椎神經減壓及融合固定手術 (laminectony and fusion)

     
頸椎椎板成形手術 (laminoplasty)

腰椎減壓及融合固定手術,使用鉭金屬(tantalum)椎體間融合器
手術後第一天,這位許醫師跟我說:「鄞醫師,非常謝謝你,這兩三年來我第一次可以平躺睡覺,以前
平躺時都覺得胸口好像無法吸到空氣,因此只能側躺睡;昨晚術後平躺時覺得呼吸有改善,呼吸所需要的肌肉比較能夠出力了。」

許醫師出院時雙手麻痹的程度已經改善一半了,回門診時都有逐漸進步;目前術後約半年,他自述已經可以公園走路兩個小時,已經可以爬小山運動了。

       從這個病例,也讓我學到幾件事情:

1.從前聽過的VIP病人反而容易在醫療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傳言又再度浮現腦中。 由於病人身分特殊, 有時候醫療行為及照護上會出現和普通病人不一樣的方式,不管是病患自己要求或者是醫師想要給予特別的照顧,此時不確定性反而增高,結果是好或壞就很難說了。這也告誡自己,以後成為病人的時候,千萬不要出現這種VIP徵候群...

2.再有經驗的外科醫師難免都會有手術結果不如意的時候,而我們面對前人處理不是那麼理想的case,有時候就事論事,基於解決病人問題的立場,反而事情會較單純;像這個病人,可能原來手術的醫師是某位大教授,導致後來的醫師即使知道問題所在也不願意動手處理,不管是同行相忌,怕觸犯前人或者怕沒有十足把握處理好等等原因,這都是人之常理,但病人可能就多受苦好多年。由於我不認識原本的醫師,當下只想說自己是否可以順利處理好,盡量不去考慮前面是誰開的;有些太嚴重的案例真的處理不來的病人,也只好愛莫能助了。

3. 開刀真的不是越昂貴的醫材就越好,真正有價值的是正確的診斷,合理的治療策略以及純熟的手術技術。雖然在現在這個時代,手術技術與治療策略相對於高貴的醫材似乎不怎麼值錢,但這才是真正能夠達到手術目的,成功治療病人的核心

參考:
一位腰椎椎間盤突出的醫師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醫師 我怎麼四肢越來越無力?


         這個60多歲的丁先生(化名), 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長期抽菸,還有心臟冠狀動脈疾病, 不久前才因為心絞痛做過心導管放了支架。

         他抱怨雙腿雙手無力麻痺好多年了,這半年來越來越嚴重才開始就醫。

         除了四肢無力麻痺之外, 他也覺得頸部,腰部酸痛, 雙側下肢從臀部延伸到小腿的情形非常明顯不舒服。看他走路不但緩慢,而且搖搖晃晃,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摔倒的樣子(unstady gait) , 現在都需要太太攙扶或者用拐杖, 有時外出乾脆坐輪椅。

         丁先生來到我的門診, 順便帶了張外院的光碟片, 有腰椎的核磁共振 (MRI) 也有 頸椎,腰椎的X光片。

         X光片可以看到腰椎的退化明顯,有骨刺, 第五腰椎第一薦椎似乎有椎弓解離(L5 spondylolysis)的情形, 多節段腰椎椎間盤退化病變;核磁共振(MRI)顯示明顯的腰椎多節椎管狹窄 (lumbar spinal stenosis), 可以解釋病患雙下肢疼痛的原因。

         但頸椎X光片看起來似乎更嚴重, 第4/5節頸椎有滑脫, 第5/6,6/7 節脊椎椎間盤退化性病變, 頸椎的顯示正常應有的前凸型態消失 (loss of lordosis)。
腰椎椎間盤退化,第五腰椎疑似椎弓解離
腰椎多節椎管狹窄 (Lumbar spinal stenosis)
頸椎退化滑脫,椎間盤退化,喪失正常前凸型態(loss of lordosis)
           由於病患走路不穩,四肢無力合併麻痺, 我幫他做理學檢查, 發現出現下肢膝反射增加 (hyperreflexia),  右下肢陽性的Babinski sign (+) 以及右手陽性的Hoffmann's sign(+)。


膝關節的深肌腱反射增強(hyperreflexia)



右手的Hoffmann's sign (+)



Babinski sign(+)



        此時強烈懷疑病患有頸椎退化性脊髓病變 (cervical myelopahty), 於是很快安排了頸椎核磁共振檢查,果然在第四頸椎至第七頸椎(C4/5~C6/7) 之間出現脊髓壓迫(spinal stenosis), 已經出現了異常的影像訊號改變(signal change), 這顯示壓迫的情性較嚴重且神經病變預後(prognosis)比較不佳。
頸椎椎管狹窄合併脊髓病變 (C4/5~C6/7)
            經過了我們詳細的解釋,丁先生了解了他病痛最可能的原因,但他也擔心他的內科疾病會有很高的手術麻醉風險,這也是外院醫師不願意幫他處理的原因之一。

         最後病患自己再三的考慮, 相信醫師的經驗技術以及團隊醫療,他還是希望能夠接受手術治療, 當下我要求他馬上戒菸,因為這也會影響到整個手術的成功率及影響骨融合的程度

         我們清楚地告知手術的風險, 該如何手術以及術後可能恢復的情形。

         由於丁先生本身身體條件不佳,因此不建議一次性手術, 經過與他及家屬反覆討論, 丁先生決定先處理腰椎的問題 (考量的因素多,尊重病人的選擇)

         我們先幫他先施行腰椎手術, 術中處理了腰椎椎管狹窄的情形, 另外也如同術前的發現,,第五腰椎有椎弓解離(L5 spondylolysis)的情形, 我們也幫他施行了神經減壓手術及椎體融合固定手術,解除腰椎神經壓迫及椎弓解離造成的下背疼痛。

         手術後丁先生說從臀部往下傳遞的疼痛感已經解除了, 但經過了三個月發現依然四肢無力麻痺並無改善 (如同術前我們告知的情形一樣)。

        等腰椎手術部位狀況穩定, 接下來就處理頸椎退化性病變及脊髓壓迫情形。

        而頸椎手術經過詳細計畫,從前側施行兩節椎體切除(corpectomy)及第四頸椎至第七頸椎的融合固定手術,使用特製的頸椎撐開固定器

        考慮用此方式的原因是因為頸椎脊髓壓迫的位置在在前緣 (從第4/5頸椎交界橫跨到第6/7頸椎的連續性壓迫),需做椎體切除才能完整減壓,且因為病患的頸椎形狀不佳,第4/5頸椎滑脫,需給予穩定,單純後側減壓手術(Ex:椎板成型手術)可能不夠。

        從前側頸椎手術雖然較費工夫,但能夠一次解決病患的問題,緩解神經壓迫並穩定頸椎。
頸椎前側兩節椎體切除(corpectomy),可以看到脊椎完整減壓後的頸髓有膨脹的情形
           這階段的頸椎手術後隔天,病患馬上感覺到大腿變得稍微比較有力了, 抬起來的動作比較快,手術後頸圈保護。

        病患術後順利出院; 手術後一周回門診, 傷口復原良好, 我對丁先生說,接下來就要靠復健以及自己的休養與復原能力了。可以定期服用維他命B群等有助於神經保養的藥品,幫助神經的修復與功能復原。

        其實頸椎脊髓病變是否能夠有效的復原,和頸椎脊髓壓迫的程度,壓迫的時間,病患的年齡以及術前已發生症狀的嚴重程度都有關係,也和核磁共振的訊號變化也有關係;但總體而言,對於已有症狀的脊髓病變, 非手術治療是無法緩解惡化的進展

        及早手術治療, 也許仍無法讓已經出現病變的脊髓完全復原到完全正常的狀態 , 但至少讓它有機會不要繼續惡化下去。此時就需要選擇對於手術有把握的醫師,減少手術風險與併發症。
        壓迫解除只要神經功能能逐漸恢復, 便能夠改善病人生活的品質。

       此病例也再次提醒我們, 對於病人需要有整體脊椎的評估, 否則容易漏掉隱藏在背後的問題;診視病人需仔細觀察,充足的知識與完整的理學檢查。若只治療表面或第一次看到的病灶,容易發生治療效果不佳或延誤治療的情形。

#頸椎脊髓病變
#

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腰椎坐骨神經疼痛病人之頸椎脊髓病變


        陳爺爺今年85歲了,是個榮民, 來到門診就抱怨最近右下肢痠麻疼痛已經好幾個月了,幾乎整天都在痛,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的程度。他兒子說老爸是忍耐力及意志力極為堅強的人, 會要求來看醫師可見是真的不舒服。幫他安排了腰椎X光檢查,發現有退化性脊柱側彎(deg.lumbar scoliosis)多節椎間盤退化(multiple lumbar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經判斷應該是腰椎椎管狹窄(Spinal stenosis)導致坐骨神經疼痛。

        我請陳爺爺走路讓我看看,發現他有明顯走路緩慢以及小碎步不穩定的情形,下肢比較無力,我問他會有沒有頸部痠痛的問題, 他轉動他的脖子說頸椎好得很,沒有什麼疼痛。

       考慮到年齡已經大了, 先安排個比較保守的尾椎硬擠膜外注射神經疼痛阻斷術 (caudal block), 但病患對治療的反應不是很好,疼痛稍微減輕並不是很滿意, 因此安排腰椎核磁共振檢查(L-spine MRI)近一步看狹窄嚴重程度。雖然陳爺爺沒有上肢無力或疼痛的情形,但根據他走路的方式,強烈懷疑有頸椎脊髓病變的可能,雖然臨床理學檢查深層肌腱反射不明顯,但有出現Babinski sign,從X光發現有明顯頸椎退化情形,建議陳爺爺自費做個頸椎核磁共振檢查(C-spine MRI)


     
嚴重腰椎椎管狹窄

頸椎退化合併嚴重椎管狹窄

骨刺鈣化嚴重
      檢查後發現頸椎及腰椎都有嚴重椎管狹窄(spinal stenosis)的問題,造成下肢疼痛應該是腰椎椎管狹窄造成,造成走路小碎步不穩定應該是頸椎椎管狹窄造成之脊髓病變 (cervical myelopathy)

      由於病人已經85歲了,雖然身體還算硬朗,但對於手術仍有疑慮,尤其是頸椎與腰椎都有問題,到底要先處理哪一處呢?

      頸椎狹窄造成的脊髓病變比較不可逆,預後較差,雖然主訴是下肢疼痛,但如果先處理腰椎,由於需要趴著接受手術,手術時間長的話可能造成造成頸椎脊髓壓迫進一步傷害,所以經討論後決定先接受頸椎手術。

      那頸椎手術要施行哪一種術式呢?

      從影像學檢查發現頸椎壓迫是從前側椎間盤骨刺往後側壓迫,但鈣化如此嚴重,從前側手術導致神經損傷的風險增加,手術時間長,又由於陳爺爺頸椎穩定性佳,因此考慮從後側椎板成形手術(laminoplasty)應該可以達到手術時間短,減壓效果好,風險與後遺症低的效果。

    最後我們幫他施行了頸椎椎板成形手術,利用本院特別引進的超音波骨刀,手術相當順利,
頸椎椎板成形手術(laminoplasty),可見頸椎椎管空間明顯增加
頸椎椎板成形手術,可見頸椎椎管空間明顯增加



    經過三個月沒有頸部痠痛的情形,活動度幾乎恢復正常, 於是我們再幫他施行了腰椎手術移除骨刺解除神經壓迫。手術後困擾多時的症狀已經解除,陳爺爺說他又可以到處去走走了。

    從此病例我們可以得知許多病人的脊椎退化性病變常常是合併了腰椎與頸椎的問題, 一個單純的下肢無力,來源可能是腰椎或者頸椎,需要醫師細心的觀察與警覺才能找出病灶,並決定先後順序解決病人問題。

        此篇文章可參考:醫師,我怎麼四肢越來越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