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4日 星期六

脊椎微創減壓手術: 加法不一定好!

前天用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的三位病人今天都開心順利出院了

其實手術後隔天早上,病人們都已經可以下床活動,傷口疼痛輕微

最重要的是手術前的下肢神經壓迫疼痛症狀都大幅緩解,腳麻的症狀也改善很多

這三位病患分別是40多歲的壯年男性,60多歲的阿伯,還有85歲的阿公

40多歲的病患是一個因為工作導致腰椎椎間盤突出(HIVD)造成的急性坐骨神經痛,手術目的相對單純,移除突出的椎間盤即可

而60多歲與85歲的病患則是長期的神經壓迫症狀(長骨刺),包含有下肢無力以及下肢麻痛的情形

這兩位年齡大病患手術前的X光看起來嚴重,腰椎幾乎每一節都有退化,還有輕度的腰椎退化性側彎


病患來就診我都會詢問


1.可以久坐嗎?  2. 下背平常會不會很痛?  3.是不是以臀部或腿的神經疼痛麻痺症狀為主?

還會請病患彎腰再站直

如果病患彎腰下去且站直動作順暢

那即使X光看起來退化相當明顯,甚至有輕度滑脫

採用單純的微創內視鏡減壓手術就能夠讓病患得到良好且快速的復原

因為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對組織的破壞少,不需要植入任何不屬於身體的植入物

(不管這種植入物是鋼釘,珠子(椎體間融合器),或者各種號稱彈性支架的材料)

即使號稱微創的植入物,都還是要破壞原本身體的組織才能放進去,都會佔據一個空間

微創減壓手術讓病患手術後原本的神經壓迫得到立即的緩解.還能維持原本下背的功能而不會增加下背疼痛的情形

減壓手術技術精湛且經驗豐富的醫師,減壓效果相當好,復發率更低

手術前根據MRI及臨床症狀病史精準定位病灶位置

任何手術都有風險

再有經驗的醫師也會有手術結果不滿意的病患

門診常看到病患抱怨手術後脊椎安裝了鋼釘,珠子(椎體間融合器),脊突間彈性支架後下背不舒服,疼痛,甚至比開刀前還嚴重的情形

手術後相對不滿意或併發症,有裝置植入物相比於單純神經減壓手術還要多!!

有些病患其實開刀前的症狀明明就只有下肢神經壓迫症狀,背痛並不明顯

病患說自己是接受微創手術治療,但事實是這樣嗎?

真正的微創手術,是考慮病患真正的病灶,仔細小心移除病灶,解除症狀,而不是一定要添加植入外來不屬於身體的醫材

即使醫材本身標註"微創"名稱, 但手術過程與傷口真的是微創嗎?

不管是病患還是醫師的思維,都應該有所轉換, 加法不一定比較好

現代人身體不舒服通常是因為身體有了病灶,而不是缺少什麼!

比如說身體長了不好的東西,藉由外科手術去移除它

脊椎椎間盤突出或者長骨刺壓迫神經,藉由外科手術去移除它

但病人的思維常常是自己是不是缺少了什麼才會有這個病灶

總希望吃了什麼特效藥或營養品,安裝替換了什麼高科技醫療材料,身體就能夠恢復健康,更新甚至更年輕,未來更不會有問題(加法思維!)

醫師想解決病患問題,也常常落入認為需要手術幫病患植入新穎設計的醫材植入物,就會對病患有幫助的思維! 導致解釋方向就會往偏向加法

如此加法思維,在有必要性適應症的情況確實有效 (比如說不穩定骨折,當然需要固定)

但在非必要卻使用的時候, 常導致花費的大量的醫療資源(健保資源或自費)卻沒有解除病灶,甚至還產生新的問題!!

不是說脊椎植入物就是不好, 而是任何手術步驟要有明確的需要性和適應症

原本其實只要移除病灶(減法)就可以解決病患問題,何必又要多一個不一定有必要的植入物(加法)? 

非必要植入物的風險多過好處 (鬆脫,感染,僵硬等等...)

遺憾的是,絕大部分病患確實無法判斷是否有需要醫療植入物!!

請參考:醫師,我開刀的材料要不要用自費比較好?

所以重點還是在醫師本身的態度與解釋,不要執著開刀就一定得幫病患安裝醫療材料或植入物,思維要以移除病灶為主,要尊重身體自然老化的進程

如此才能給予病患最適當的醫療建議!


微創脊椎內視鏡減壓手術優點

參考:

微創脊椎內視鏡 (21): 我的脊椎一定要做融合手術鋼釘固定嗎?

醫師,我開刀的材料要不要用自費比較好?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18):一個腰椎退化性側彎的案例

高齡脊椎手術 (一) :85歲的婆婆合併嚴重骨鬆骨折以及腰椎椎管狹窄神經壓迫

昂貴的手術就一定好?(一)

昂貴的手術就一定好?(二)

醫師,我的脊椎手術是微創的嗎? 

脊椎翻修手術(一)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12) 腰椎椎間盤突出合併馬尾神經徵候群

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 (14)一位腰椎椎間盤突出的醫師

#鄞宗誠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