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2日 星期六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18) 一個腰椎退化側彎的案例

阿貞(化名)手術後半年回診, 狀況相當好

她雖然已經70多歲了,但其實還很有活力,一直持續在宗教慈善團體擔任義工

我請她做些彎腰抬腳的動作, 動作很俐落,沒有不適感



手術後半年的活動狀況,經病患同意拍攝

她半年前做過三節的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

病患做了三節的微創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手術

解除了神經壓迫的症狀

復原相當快

當初要手術的時候

住院醫師看到阿貞的手術前脊椎X光片,很疑惑的問我:

老師,這腰椎看起來挺歪的,第五腰椎第一薦椎有輕微滑脫,難道不需要替她做脊椎矯正及固定融合手術嗎?

病患手術前有腰椎退化性側彎,這樣是否就要矯正固定呢?

我跟住院醫師說

病人的脊椎看起來退化嚴重, 但你仔細詢問她的症狀, 她主要症狀是下肢的神經疼痛為主,疼痛的範圍包含第三腰椎至第一薦椎的神經壓迫

但是她沒有下背疼痛的症狀

你請她彎腰,她的動作還算是靈活的,沒有不舒服

問她是否可以坐著看電視超過一個小時,她說沒有問題

但神經壓迫導致下肢非常麻痹疼痛的情形造成她生活極大的不便

如果是這樣,那並不需要因為X光看起來脊椎不正, 就要非得做矯正及鋼釘固定融合手術不可

我們是要治療病患,不是治療X光影像

如何能在對原本脊椎結構的穩定度影響最小狀況下,解除神經的壓迫症狀,讓病人有最快速的復原呢?

實際上,微創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手術就有這樣的優點

充分神經減壓,對原本組織破壞小,不會造成不穩定,不需要進一步脊椎鋼釘固定融合手術

也因為如此,病患仍保留原本脊椎的活動度,也減少了內固定器植入物副作用與併發症的風險

阿貞當初手術後第二天就順利出院

如今是半年後的常規追蹤, X光看起來並沒有惡化與異常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傷口

脊椎手術前充分了解病患的主訴與症狀,搭配X光與進一步的影像檢查

給予適合的手術建議,

優點,風險與可能的副作用都讓病患充分了解

相信現代與未來的醫療

醫師與病患能在充分的溝通理解下,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當然,病患在接受手術前,最好能多詢問不同醫師的看法與意見

畢竟身體是自己的,有義務為自己的身體問題尋求相對較好的解決方案


***後記

最近病患又回診,已經追蹤超過15個月了,依然沒有任何症狀,活動度也相當好


參考:

2022年8月29日 星期一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17) 不同手術入路治療病患不同部位椎間盤突出

阿修(化名)是個32歲的男性,由阿姨帶來求診

阿修的外婆也是我的病人,平時也是由阿修的阿姨帶來就診的

他來的時候是坐著輪椅進來, 整個人斜斜著靠在輪椅上,表情感覺是很不舒服的樣子

阿姨聽說阿修有坐骨神經疼痛的問題,已經去接受過針灸,拔罐等等治療,一直沒有好

她要阿修不要再拖了.趕快來看醫師

我問問阿修怎麼了?

他說這幾個月以來一直都有左下肢麻疼痛的情形,但因為工作的關係無法休息

但這兩星期以來從左大腿前側延伸往下的疼痛更明顯,幾乎行動困難

他先去接受針灸以及拔罐治療,但仍無法改善

我幫阿修做個伸直抬腿測試, 表現為明顯的陽性反應,判斷應該是有腰椎椎間盤突出的問題

於是先安排的脊椎X光檢查

脊椎X光檢查,無明顯滑脫不穩定


X光檢查沒有看到明顯的滑脫不穩定情形,阿修也說他的下背疼痛是還好,主要症狀是從左臀部往下延伸到膝蓋以及小腿及足踝區域

我說:「下一步要看看是否有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要做磁振造影MRI檢查才行」

於是我幫他安排個腰椎的磁振造影MRI檢查

阿修運氣很好,剛好有病人取消,他很快就完成檢查

核磁共振發現在第4/5腰椎有個中線偏旁椎間盤突出,這的確可以解釋他從臀部往腿後延伸到腳的神經疼痛感

MRI顯示第4/5腰椎有個中線偏左的椎間盤突出


但阿修也有一個大腿偏前側往膝蓋延伸的疼痛,更是讓他最近行動困難的症狀


所以我再仔細地去看每一節,果然在第3/4腰椎發現一個左側椎孔外(extra-foraminal)的突出,這是常常容易被忽略的位置

第3/4腰椎左側有個椎孔外椎間盤突出


這兩個病灶可以充分解釋阿修的症狀的根本原因

由於症狀非常明顯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 阿修想要接受手術治療

只要是下背痛輕微,以神經壓迫疼痛為主的脊椎病灶,大部分都可以採用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治療

因為在有經驗的醫師施行下,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可以減少組織的破壞,避免結構的不穩定,但又達到充分神經減壓的效果

針對阿修的這兩個病灶,我採取兩種不同的手術路徑:1.同側經椎板入路  2. 椎孔外入路

(準備手術時還可以看到下背部有多處拔罐造成的表皮破損)

手術真的不同病灶設計不同的手術入路, 可以看到有多處拔罐造成的表皮破損

手術中很順利的移除第4/5腰椎,第3/4腰椎突出的椎間盤

影片:第4/5腰椎椎間盤移除

影片:第3/4腰椎椎間盤移除

手術術後傷口

術後第二天阿修很開心的出院,出院時絕大部分的疼痛已經消失,就是小腿有點麻麻的感覺

我說這種麻麻的感覺需要時間復原,這代表著神經被壓迫一段時間的後遺症,年輕人好好補充B群,營養充足,應該都可以很快恢復

我建議可以跟老闆請假一週再回去上班,先不要做太粗重的工作

他苦笑了一下跟我說,他自己就是老闆

***********************************************************************

這個月的月初,在一場台韓國際雙通道脊椎內視鏡交流研討會,很榮幸受到脊椎微創內視鏡學會邀請擔任講者,分享自己在雙通道微創內視鏡手術的經驗


本次研討會,我針對這三種手術入路( 1.經椎板間同側減壓  2.經椎板間對側減壓 3. 椎孔外減壓)都有用實際案例作講解

剛好阿修就是同時使用經椎板同側減壓(第四五節腰椎)以及椎孔外減壓(第三四節腰椎)的案例

這次研討會除了分享自己的手術經驗,同時也和國內及國外的專家大師們做充分的交流

更是從大師們的報告與分享中了解到

除了在手術技術上精益求精之外,平時對於手術案例的整理與分析檢討更是重要的基本功

當然要在繁忙的手術與臨床工作之餘再做這些整理的工作,更是要有極大的毅力與堅持

醫學的進步就是在一點一滴之中累積而成的,各行各業也是如此

不是說今天醫院購買了什麼高科技的儀器設備,明天醫療水平馬上就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所有病人滿意與不滿意的結果,都需要不斷的思考改進,希望達到更完美的境界

參與醫學會議和許多專家的交流討論,能刺激新的想法,從而思考更進步的作法

參考:


2022年6月27日 星期一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16): 頸椎神經根壓迫

阿遠(化名)是個38歲男性

術後一個月回診時, 他說他是在保險公司上班

他說恢復很好, 很快就回去工作了, 也有跟他的客戶說若有頸椎的問題可以來找諮詢我的意見

手術後傷口已經癒合完全
聽手術後的病患這麼說,心裡覺得很欣慰

當醫師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看到病患經過適當的治療後有很好的復原

阿遠當初就診主要是右肩痠痛合併右臂的疼痛及麻痺感已經一個多月

他本身頸椎的活動度不錯,活動時頸部沒有疼痛的情形

從頸椎的X光可以發現頸椎第五第六節 (C5/6)椎間盤高度有較狹窄的情形



而右側頸椎神經壓迫測試顯示為陽性

我先開立維他命B12,並請他再去做復健及頸椎牽引,希望會有改善

又經過了三週,症狀依然沒有好轉

於是我進一步安排了頸椎核磁共振(MRI)檢查


頸椎檢查結果,顯示第頸椎第五第六節(C5/6)有一個椎間盤突出

經過影像學解釋,他了解造成右肩及右臂痠痛的原因

阿遠希望能趕緊手術治療,因為他真的覺得很不舒服,已經嚴重影響到工作與生活了

他問說:「醫師,您建議採用哪種手術方式呢?傷口會很大嗎?」



我回答:

一般手術治療椎間盤突出造成頸椎神經壓迫, 可以考慮

1.從頸椎前側做椎間盤切除手術,然後在原本椎間盤位置置入人工椎間盤或者椎體間融合器

參考:

頸椎神經根病變: 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ADR)

頸椎神經病變   

2.使用微創脊椎內視鏡從頸椎後側將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切除,但仍然保留原本的椎間盤,不需要植入外來物,適合偏向某一側的椎間盤突出

決定何種手術方式須考慮許多因素

我跟他詳細解釋這兩種手術方式的不同

考量阿遠年紀相對年輕,頸椎活動度希望可以保留,建議採取

1.頸前側椎間盤切除手術加上人工椎間盤置換  或

2.頸後側微創內視鏡椎間盤突出切除手術

當然頸後側微創內視鏡手術的傷口更微創,醫療費用的花費也更少

不過這種手術的限制較多, 若是

1.突出的位置太偏向椎管中央 2.前側骨贅壓迫 3.脊椎後凸畸形 4.有頸椎脊髓病變 5.椎體不穩定

有以上這些情況就比較不適合

經過考慮後,阿遠決定採用頸椎後側微創脊椎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

術中定位

手術很順利的將突出的椎間盤移除: 

術後隔天阿遠就順利出院了

頸圈配戴兩週後就移除

目前無神經症狀,也沒有頸部痠痛的症狀

其實頸後側的神經減壓手術,從早期的顯微手術一直進步到目前發展中的微創脊椎內視鏡,都能給予病患有效的治療

新一代的脊椎外科醫師應該與時俱進,精熟進步有效治療方式,提供更多客製化的病灶解決方案, 讓病患能夠依照自身的狀況選擇適合的治療

參考:


2022年5月31日 星期二

頸椎神經根病變: 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 (ADR)

佳琪(化名)是一位48歲女性,這次來看診的主訴是肩頸常常痠痛,並且伴隨著雙側肩胛骨,上臂到前臂的麻痺感,這樣的症狀已經超過半年

請她活動雙側肩膀,肩膀的活動度是相當不錯,並沒有什麼卡卡的感覺

因次判斷她這種肩頸痠痛,雙臂麻痺的不舒服應該是頸椎神經壓迫造成

而且她的理學檢查頸神經根壓迫測試(Spurling's test)呈現陽性

於是幫她先安排了頸椎X光檢查

頸椎X光檢查結果發現頸椎第五第六節 (C5/6)的椎間隙較狹窄

由於佳琪已經有接受過復健治療幾個月,但症狀改善不多

因此我了進一步安排頸椎核磁共振(MRI)檢查


檢查的結果是第五六頸椎(C5/6)的椎間盤膨出,造成雙側椎管狹窄神經壓迫的情形

經過病情解釋後,她希望能夠手術治療,能夠徹底解除病因

她問到前陣子的新聞,有藝人接受了四個節段的頸椎人工椎間盤手術治療(ADR: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詢問到這手術是不是屬於微創手術?

我說頸椎前側的椎間盤切除手術及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 (ADR),施行在1~2節段確實傷口不大,對於組織的破壞小

若是和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相比,當然內視鏡手術傷口更小,更微創

因為每個人(包含不同醫師與病患)對於"微創"的認知不同
微創是一種相對的概念
手術前要和病患能有良好的溝通與共識
避免因為對微創的認知不同引起術後紛爭

其實頸椎前側手術,都是從肌肉層之間的路徑進入,破壞不大

在有經驗的醫師施行下,也算是相當微創的手術

當然施行的節段越多,自然傷口會比較大,疼痛感會比較明顯

而佳琪目前頸椎的狀況,其實是符合施行頸椎椎間盤置換手術的適應症
理由是:
1. 她還相當年輕,施行頸椎椎間盤置換手術可以保留更多的活動度,或許可以減少鄰近節退化性病灶
2. 單一節段的椎間盤病變
3. 後側小關節面並無明顯退化


健保局自從110-12-1 開始,准許頸椎人工椎間盤的健保申請, 但申請的規範相對嚴格,畢竟人工椎間盤價格不斐,對於健保財政支出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健保申請規範

我幫佳琪申請人工椎間盤, 在等待期間請她繼續復健治療
第一次申請沒有通過, 又再附上說明申請第二次
結果第二次還是沒有通過

審查委員的理由是影像上神經無明顯壓迫
但在C5/6 椎間盤的確較膨出,椎間孔間隙較狹窄,臨床神症狀也符合
如果是以C5/6椎間盤高度降低這理由來說,確實不符合條件 (審查條件之一:椎間盤高度無降低)

我跟佳琪討論手術方式: 是要採取頸椎椎間盤切除手術及椎體融合固定手術 (ACDF) ,或者是採用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 (ADR),因為是雙側症狀,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較不適合

其實這兩種手術都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最後佳琪決定自費採用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ADR)

手術中小心仔細的清除椎間盤造成的神經根壓迫,並且盡量清除椎間盤,但又不能造成終板(endplate)的破壞
並且選擇一個能夠盡量覆蓋住椎間盤終板面積大小的人工椎間盤

手術後隔天, 佳琪明顯感覺上臂痠痛的症狀已經緩解,傷口疼痛感輕微
手術後的第二天, 順利出院


目前追蹤已經超過半年了, 無不適感

而從術後追蹤的頸椎X光, 我們可以看到頸椎人工椎間盤確實保留了頸椎的活動度
X光顯示頸椎人工椎間盤的位置置中,且能夠盡量涵蓋椎體的終板面積,活動度良好

手術後的傷口,經過一年之後其實並不會很明顯
手術後一年的傷口痕跡


              
2021年在一場"國際脊椎疾病與治療"研討會
我演講的主題是 「頸椎退化性神經根病變之診斷與治療」

許多文獻上顯示頸椎人工椎間盤的適應症正在逐漸擴大中
而對於是否能夠防止鄰近節退化性病變, 其實不同的文獻有不同的結論

2021年一篇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期刊,136位病患隨機分配到頸椎椎間盤置換手術 (ADR)以及頸椎前側椎體融合固定手術 (ACDF)的組別
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後都能達到好的治療效果
兩組治療後五年追蹤,臨近節退化性病變並無差異

當然也有其他權威雜誌的論文提出頸椎椎間盤置換手術,手術效果不比傳統的頸椎融合手術差,且經過多年追蹤,需要重新手術的比例更低

目前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與實證來證實長時間的預後





對於短期而言,相比於頸椎前側椎體融合手術, 頸椎人工椎間盤確實保留較多的頸椎活動度。

而頸椎人工椎間盤的手術確實要慎選病人,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接受這種手術

有些年紀較大骨質疏鬆,明顯不穩定,脊椎外傷骨折,超過三節以上病灶,頸椎後凸畸形,,後縱韌帶骨化或者已經有非常明顯前後側退化性病灶,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ADR)一般來說比較不建議

當然有些醫師在特殊案例上也是採用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的方式, 這些都需要長期追蹤與謹慎評估

慎選病患與適應症,除了避免發生併發症之外
選擇不適當的病患,手術效果可不會比一般的頸椎前側椎體融合手術(ACDF)更好,但所付出的醫療成本卻高很多

參考:

2022年4月19日 星期二

走路越來越駝背的阿伯

通伯(化名) 79,去年由太太陪同來門診

他的主要症狀是長時間的背痛,有變嚴重

另外他太太特別強調,她注意到通伯近一年來越來越駝背,走路緩慢怕摔倒!

由於很多治療方法試過了沒有效,只好來脊椎外科求診

我請他站起來走路看看,果然是走路步履緩慢且駝背的情形

我問了通伯是否有其他下肢疼痛,無力或者酸麻的情形?

他說沒有下肢神經壓迫症狀

幫他做了理學檢查,也沒有發現有下肢無力或者脊髓病變等反射增加的情況

再排了全身脊椎的X光評估 (Whole spine XR)

脊椎呈現明顯駝背前傾

X光影像可以發現通伯的脊椎矢狀面形態呈現明顯的前傾

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大約44°左右

但腰椎前凸角度很明顯喪失 (Loss of Lumbar Lordosis), 腰椎的前凸角度變成 -4.5°

因為腰椎前凸角度喪失,導致走路時身體為了要維持直立狀態,必須很耗力的挺直身體才行,長時間累積下來就容易造成背部肌肉酸痛

當然通伯還有一個第11胸椎的壓迫性骨折變形,導致駝背的情形更明顯,身體更前傾

在第11胸椎做敲打,並不會引起疼痛,判斷可能是一個陳舊性的骨折


這個問題要如何解決呢?

先做電腦斷層 (CT) 評估,發現

1.     多節胸腰椎的椎間盤退化

2.     11胸椎陳舊性骨折

3.     第五腰椎第一薦椎已有骨贅生成相連

第11胸椎陳舊性骨折, 第五腰椎第一薦椎骨贅生成

通伯已經接受過許多保守治療(復健,熱敷,電療,針灸,推拿等等),但症狀仍然有惡化的情形

  • 因為這是屬於脊椎結構退化和身體型態平衡的綜合問題
  • 若要能有大幅度的改善,確實是需要手術治療的介入


脊椎矢狀面型態(Spinal Sagittal Alignment)的重要性在前面文章已經有分享過了

  1. 脊椎翻修手術(二) : 脊椎骨盆型態的重要性
  2. 脊椎型態的重要:成功植入脊椎鋼釘仍無法解決背痛問題

要治療這種退化性病灶合併駝背的狀況

並不是在11胸椎灌骨水泥或者直接將脊椎做融合固定手術這麼簡單

手術後如果脊椎型態太差 ,容易導致鄰近節段固定器鬆脫,更重要的是病人的症狀不會改善


考慮到通伯的年齡(將近80), 身體狀況( 有高血壓,癌症病史),骨質密度低下,且第五腰椎第一薦椎已有骨贅生成穩定性佳

經過仔評估後,採取的手術治療方式是

1.     第二腰椎施行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PSO截骨手術

2.     第十二胸椎第一腰椎施行Smith Peterson Osteotomy:SPO截骨手術

3.     第九胸椎至第五腰椎鋼釘固定融合及補骨手術

4.     第四五腰椎間做椎體間融合


手術後一週通伯順利出院

目前追蹤已經超過半年,也有使用抗骨質疏鬆藥物治療

脊椎鋼釘的位置良好

對比半年期與現在,整個人的走路的樣子,精神都明顯年輕許多,身體也挺直許多,步伐矯健多了, 沒有背痛症狀

術後通伯目前仍然會使用些許骨盆後傾的代償來平衡身體,但整體改善程度是相當滿意的

手術前駝背及走路緩慢怕跌倒,手術後可以邁開步伐走路



若要在脊椎矢狀面平衡上達到更好的平衡,可以在第五腰椎第一薦椎做前側融合以及將鋼釘固定到骨盆, 但考慮到病患的年齡以及活動需求, 退而求其次減少手術的步驟


當然對於這種脊椎矢狀面的平衡,從10多年前就開始受到大家的重視,但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一個正在蓬勃發展的知識體系,有許多研究與手術資料正被分析與探討中

越來越多的人在討論對於年紀較大的病患 (>75y/o), 矯形的目標是否要下降,仍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因為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和腰椎前凸角( Lumbar Lordosis) 的數值關係 (PI-LL)代表一個人的脊椎骨盆型態和諧度 ,但這個PI-LL關係,隨著年齡增長是些許變化的

回過頭來看手術方式

若要達到更理想的矯正手術, 可以在第五腰椎第一薦椎做前側椎體融合手術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LIF),增加下段腰椎的前凸角(可再增加10度左右) , 增加骶骨傾斜角(Sacral Slope: SS), 減少骨盆傾斜角(Pelvic Tilt: PT), 然後將脊椎鋼釘從第九胸椎一直往下固定到骨盆 (S2AI or Iliac screw)

如此的確能夠達到更理想的X光術後影像型態及平衡,但相對來說,手術的範圍要加大,手術的步驟要增加,手術時間要更長.

對於這樣高齡的病患,是否是更佳的治療手段,仍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參考:

#鄞宗誠醫師

#脊柱畸形

#脊椎型態

2022年2月6日 星期日

脊椎型態的重要:成功植入脊椎鋼釘仍無法解決背痛問題

上個月在台灣脊椎外科醫學會脊椎醫學研習營當講師 (對象以研究醫師,年輕主治醫師,住院醫師為主)

講題是" Current Concepts of Spinal Alignment"  (當前脊椎型態觀念進展)

其實整體脊椎型態的觀念,大約15年前開始國外就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它對於脊椎疾患病人的各種生活功能,背痛,以及手術後是否發生併發症(Mechanical Complications)機率等等都有密切相關

早期當住院醫師的時候所受訓練尚未對這個觀念有明確的認知與重視

所學到治療的觀念仍然是比較強調脊椎局部的病灶,比如說一兩節的滑脫或者椎間盤退化,造成背痛或是神經壓迫的症狀

手術強調處理局部病灶為主

但隨著近幾年脊椎整體型態觀念的引進及國內醫學會的推廣,有越來越多的醫師重視這個問題

2019年我進修的醫院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是美國脊柱畸形矯正的重鎮之一 

WashU 對於脊椎型態觀念很重視,有許多重要研究發表

在國外進修期間,所見到病患與手術都是偏向於大手術來矯正與恢復脊椎型態為主

由於病患的種類和手術方式與自己平常遇到的比較不同

我問了指導教授與其他學者,如果是單純一,二節的融合固定手術,是否也需要顧及脊椎型態的影響?

他們回答:「如果是有植入鋼釘或其他植入物,整體脊椎型態都會有所影響預後

2015年發表於European Spine Journal的一篇文章,在1~3節融合固定手術,脊椎型態不良(PI-LL mismatch>10°)的病患有10倍的機率相比於正常脊柱型態的病患因為鄰近節病變需要接受翻修手術

2017年發表於Neurosurgery的一篇文章指出,單節經椎孔椎體間融合手術(TLIF),不好的脊椎型態(PI-LL mismatch>11°),會導致較多機率發生鄰近節病變並且進一步還需要重新翻修手術

研究顯示,即使是短節的脊椎融合手術,脊椎型態也會影響到預後

法國的脊椎大師 Dr.Dubousset早在上世紀就提出了 Cone of Economy 的概念

也就是將人放在一個假想的倒立的椎體中,身體的重心會靠近椎體的中心,這就是正常人的型態處在一個理想的平衡,此時身體的活動是最不耗力的,也是最經濟的

但若是重心因為脊椎型態不良(外傷退化,畸形駝背或者手術因素)造成重心遠離椎體的中心(通常是前傾),此時人體會為了將重心拉回,軀幹(下背,髖部,下肢等等)就需要耗力來維持平衡(Compensated Balance) ,長時間需要額外出力來維持平衡,自然容易因為疲勞而產生痠痛的症狀

若是連出力來維持平衡都不可得,那就會在呈現軀幹前傾,嚴重影響生活機能(unbalanced)

Dr.Dubousset 提出Cone of Economy的概念

出國進修前,有一個78歲的女性病患,長期因為背痛在我的門診追蹤,她本身有嚴重的骨質疏鬆,身體瘦小,走路駝背

腰椎退化及退化性脊椎側彎

她曾因為背痛想要手術,但我跟她說:「妳的確有腰椎退化現象,但背痛的原因很複雜,並不確定手術可以對妳很有幫助,尤其妳身體較瘦弱, 有嚴重骨質疏鬆」

既然無明顯神經壓迫症狀,基於手術改善與風險取捨,我建議先採取保守治療,非不得已不要輕易手術

進修完成回國後半年,病患來到我門診

我對她仍有印象,但她看起來更駝背了

此時我已經知道這樣的病患該如何手術矯正治療,但術前必須好好評估病患的各種身體狀況與風險,看值不值得

沒想到病患跟我說,她已經在外院做完脊椎手術半年了

背痛不僅沒有好還更嚴重,現在身體駝背更嚴重

她想到我曾跟她說要小心評估手術的必要性

所以回來找我,看我有沒有辦法解決她的問題

我很驚訝,這是一個很需要仔細考慮與評估手術方式的狀況與案例

背痛的原因本來很複雜,尤其是對她來說,並不是單純局部的退化或滑脫做脊椎融合手術這麼簡單

更需要將整體脊椎型態考慮!

既然病患身體處於一個極度不平衡的狀況

任何有內固定器的治療,除非能夠給予整體脊椎型態的矯正,讓身體挺直,重心恢復,不然症狀改善機會很低,甚至容易有其他併發症

第三腰椎到第一薦椎在外院施行了鋼釘植入椎體融合手術

我幫她照了X光,病患從第三腰椎至第一薦椎被植入鋼釘做了椎體融合固定手術

既然已經做完了手術,我建議她還是需回去找原本幫她手術的醫師解決問題

但病患跟我說,原本的醫師說他鋼釘打得很漂亮,骨水泥灌得很好,手術很成功!

的確,我們也會用骨水泥輔助鋼釘固定來治療嚴重骨鬆的病人

參考: 淺談骨鬆患者脊椎手術使用骨水泥加強椎弓根釘固定的應用

從X光片我能夠理解這鋼釘植入還有灌骨水泥的技術都在水準之上

但治療病患,真的不是把鋼釘內固定器植入就成功這麼簡單

否則病患的症狀怎麼會沒有改善,甚至有加重的情形?

術後的脊椎X光,顯示脊椎型態仍處於嚴重不平衡的狀態,第十二胸椎還有進一步的壓迫性骨折

手術後,身體仍嚴重前傾,駝背,且背痛持續


許多醫療的原則或前輩的話語常常會在我腦海中出現,不斷提醒自己

"先求不傷身,再講求療效"

"任何手術的都有風險,為了獲得治療成效病患需要冒風險,而我們則是要盡可能降低風險"

"脊椎手術,必需要做大手術的時候就要做的足夠大,能夠做小手術就要盡可能的小"

"如果把自己當作是槌子, 那所有看到的東西都是釘子"

需盡可能完整評估病人,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與策略

手術成功不代表治療成功!

參考:

脊椎翻修手術(二) : 脊椎骨盆型態的重要性

走路越來越駝背的阿伯

一個僵直性脊椎炎合併駝背的案例

淺談脊椎手術:經椎孔路徑的椎體間融合手術(TLIF)

診斷的重要性: 一位腦腫瘤導致下肢無力的病患

脊椎微創減壓手術: 加法不一定比較好!

2022年2月4日 星期五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15) 一位多節壓迫性骨折合併神經疼痛的阿嬤

阿梅今年80歲

來就診是因為最近這兩個月,下背疼痛還有合併右下肢神經疼痛,很困擾

阿梅本來還蠻開朗的,也沒有什麼內科疾病,但最近這個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我幫她先照脊椎X光檢查,結果令人驚訝!

這脊椎X光顯示骨骼真的是很不好,比一般人的還差

除了第五腰椎第一薦椎的滑脫之外, 第1,2,3,4腰椎都有壓迫性骨折

X光顯示多節腰椎壓迫性骨折還有第五腰椎第一薦椎滑脫


"妳真的是最近兩個月才有不舒服,之前都好好的嗎? 有沒有跌倒?" 我想要再次確認

她回答:「之前都好好的,就最近比較不舒服,也沒有跌倒」

因為這個脊椎X光實在是嚴重,所以我特地在她的下背做敲打扣診,想要確認疼痛的位置

從第一腰椎一直扣診到薦椎,她並不會感覺特別疼痛,但薦椎部位比較有感

阿梅說:「主要是從右臀部開始往下肢到小腿的疼痛最明顯」

恩  好吧 因為從X光顯示有顯著骨質疏鬆的情形,還有主要是壓迫神經的症狀

我安排進一步檢查(骨質疏鬆檢查以及核磁共振攝影),並先給予藥物控制疼痛

經過兩個月的保守治療,症狀沒有改善

骨密度檢查顯示 T-score:-3.2, 有嚴重的骨質疏鬆

而腰椎核磁共振檢查則顯示有椎管狹窄的情形,第二薦椎倒是有一個新的骨鬆骨折,而腰椎有多處陳舊性骨鬆骨折

MRI顯示有多節狹窄還有壓迫性骨折


骨質疏鬆確實是是"沉默的殺手

像阿梅這樣即使已經腰椎有多節塌陷,她自己並沒有發覺

她問我:「鄞醫師,你建議怎麼治療?」

我回答「 您骨質疏鬆這麼嚴重,建議要用藥物治療;而主要症狀從右臀到下肢,這是神經壓迫症狀,核磁共振也顯示有明顯壓迫,從症狀和影像判斷主要是第四五腰椎及第五腰椎第一薦椎位置壓迫;若是用微創內視鏡手術,可以馬上解除神經壓迫症狀,又不影響穩定度的手術方法」

她又問:「 那需要鋼釘固定嗎?有其他醫師建議我要打鋼釘,還要灌骨水泥?」

我回答:「您真的不適合打鋼釘,不只是因為骨質疏鬆嚴重,而是你主要問題是因為神經壓迫症狀,以臀部疼痛和下肢神經痛為主;而你的下背疼痛程度並不嚴重,雖然第五腰椎第一薦椎有一度滑脫,但還是相對穩定; 您目前80歲,我覺得鋼釘植入,還要考慮後續鄰近節段的問題,骨質疏鬆和骨融合的問題,風險確實高很多,如果能針對主要症狀選擇用風險較低的策略,微創內視鏡手術能有效的改善主要症狀,會比較適合」

阿梅經過考慮後,決定聽從我的建議

我幫她施行微創脊椎內視鏡第四五腰椎,及第五腰椎第一薦椎的神經減壓手術


對於第五腰椎第一薦椎神經壓迫的處置,移除壓迫,盡量保留原本的組織


三個約一公分的傷口

手術後第二天順利出院

阿梅出院經過三次回診,目前已經超過半年了

她從第一次術後回診到現在,看她走路以及精神抖擻的樣子,不說大家還不太相信她已經80歲

她復原很好,神經壓迫症狀幾乎都改善了,而薦椎疼痛也在休養以及骨質疏鬆治療下緩解許多

又恢復她原本很有活力的樣子

術後復原良好,看不出已經80歲


我很慶幸選擇了這個治療方式來治療這位80歲的長者,微創有效復原好

老人家真的不像年輕人,手術治療千萬要將風險及後續可能需要的處置考慮進去

另外一點,下背痛的機轉是最複雜的,從骨頭,椎間盤,韌帶,小關節,肌肉筋膜到神經都有可能是病因

使用脊椎鋼釘固定的椎體融合手術常常可以治療許多狀況,尤其是明顯不穩定產生的症狀

但也常常有許多狀況不是單純鋼釘固定融合手術就會改善的

影像檢查的結果必須和臨床症狀互相比對確認

找出確定的病因及症狀所在

才能在控制風險下,給予精準有效的治療


#鄞宗誠醫師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

#骨質疏鬆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