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歲的郭先生(化名),因為雙腳走路逐漸無力來求診
經過仔細檢查,是頸椎的問題導致
頸椎X光顯示有明顯的椎間盤退化, 第5/6, 6/7頸椎椎間盤塌陷
原本正常頸椎該有前凸曲線變成輕微後凸
病患主要的問題是走路步伐越來越小, 下肢無力
上肢肩膀有點痠痛,頸椎有點痠痛,還能忍受
理學檢查顯示病患的雙側下肢深肌腱神經反射有增強的狀況 (Deep Tendon Reflex DTR)
核磁共振MRI檢查,發現主要在第5/6 頸椎, 第7頸椎第一胸椎有椎管狹窄的情形,且有一個後方的小關節囊腫(facet cyst)導致從後方壓迫
病患這個問題已經三個月了,經過復健牽引治療沒有改善,來尋求手術治療
頸椎的手術方式有分為前路手術及後路手術
在台灣有較大比例的頸椎手術都是採取前路的手術,包含椎間盤切除手術,同時置放椎體融合器或者人工椎間盤
此種手術滿意度高,除了緩解神經壓迫之外,還可以對椎間盤的高度給予復原,恢復頸椎的前凸曲線
前路傷口不像內視鏡手術那麼小,但其實也是相對微創的手術
因為手術路徑都是從肌肉和肌肉之間的空間進入,對組織的破壞小,疼痛度低
因為手術路徑都是從肌肉和肌肉之間的空間進入,對組織的破壞小,疼痛度低
▲不過考慮郭先生因為第七頸椎/第一胸椎有一個小關節囊腫,造成來自後方的壓迫
後側路徑的手術比較能夠確實處理此來自壓迫的病灶(小關節囊腫)
加上病患的頸椎疼痛並不顯著,主要還是以椎管狹窄脊髓病變(cervical myelopathy)導致下肢無力走路變慢為主
經過仔細地討論溝通後
我決定採用微創脊椎內視鏡從5/6頸椎及第7頸椎/第一胸椎施行後側的神經減壓手術
頸椎後路的微創內視鏡手術,風險相對於腰椎確實是高出許多,對於出血的控制,水壓的控制必須特別注意
一般是建議腰椎內視鏡手術已經非常熟悉,累積大量的經驗後再來做頸椎的內視鏡手術
手術很順利,郭先生術後三天很順利出院
目前追蹤已經超過一年了
他在下肢力量恢復,走路速度有明顯的改善
也沒有什麼上肢的神經壓迫症狀
因為對頸椎組織破壞少,他的頸椎活動度很好
他對於恢復的狀況很滿意,認為不需要再接受前位的手術
術後的核磁共振顯示小關節囊腫切除,頸椎椎管得到良好的減壓
#頸椎微創內視鏡手術
#頸椎脊髓病變
#頸椎椎管狹窄
#鄞宗誠醫師
參考
#頸椎脊髓病變
#頸椎椎管狹窄
#鄞宗誠醫師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