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7)治療腰椎椎間盤突出合併往下位移神經壓迫

今天介紹的這個案例,其實已經在門診追蹤三年了

婷婷(化名) 三年前第一次來求診的時候還是位大學生,目前已經出社會工作了


這次症狀跟之前一樣又是右側坐骨神經疼痛發作, 曾經用神經疼痛阻斷術幫她治療了三次, 所以就很直接地問還是要一樣的治療嗎?

她說 :「醫師, 這次我想直接手術治療了; 雖然你幫我做神經疼痛阻斷術的確蠻有效的,且效果至少都能維持超過半年以上, 但我這次想要徹底的解決它,就不會再復發了」

我問她現在體重多重,最近好像又胖些,

她笑笑地說還好啦,只有增加一點點.....

其實以婷婷的這個狀況, 相當年輕才20歲出頭, 但其實椎間盤已經呈現多節退化且還有突出壓迫神經, 可能是因為體重過重加上姿勢不良的關係

她主要就是以右側坐骨神經疼痛為主, 腰痛還好

如果以傳統的作法要做所謂的"徹底解決",那就是要採取脊椎融合固定手術, 切除椎間盤突出外,將有問題的椎間盤置換成椎體間融合器(cage) ,第四腰椎到第一薦椎就穩定不活動了,自然以後也不會有所謂的復發問題

這種"徹底解決"的確可以解決她的疼痛問題,也能保證療效, 但真的就一勞永逸毫無缺點嗎?

較大的傷口所造成的不舒服,脊椎融合固定之後可能出現的術後僵硬感,還有較久的手術後恢復期;甚至許多年之後可能在融合固定節段的上一節發生所謂的臨近節段病變 (adjacent diseae)

以上種種理由,都讓我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治療方式,能夠達到較少的組織破壞,快速的復原,但也同時解決目前最主要的問題

我先幫婷婷做了一個斷層掃描(CT),想看看她的椎間盤突出這麼多年了,是否有產生鈣化的現象

電腦斷層可以清楚看到突出的椎間盤往下位移


檢查後發現,她的第四五節椎間盤突出比之前更嚴重,且有往下位移到第五節的椎體後面 (downward migration )

且這次主要壓迫的症狀就發生在腰椎第五神經根

這種往下位移的突出在手術上是需要經驗與技巧的,不管是開放性手術或者微創內視鏡手術

這次我們幫她採取的治療方式是微創內視鏡手術,移除壓迫神經的椎間盤,包含往下位移的部分

透過椎間孔擴孔技術,讓我們的內視鏡可以抵達椎間盤往下位移的位置
手術中可以看到我們要處理往下位移的椎間盤突出,移除的病灶以及術後傷口

手術很順利,也可以看到移除了一個很大塊的脫出的椎間盤髓核(nucleus)

手術後婷婷症狀立即緩解,並於隔天順利出院

那我跟她說;「其實這個手術就是移除突出掉落的椎間盤壓迫神經的部分, 因為是微創手術,所以傷口很小,妳也可以如願的短時間回到工作岡位上;

但是妳本身的椎間盤退化性病灶還是存在的,至於什麼時候要發作那就不一定了,至少妳目前是沒有什麼其他症狀,

因此,適當的體重減輕, 注意避免不良姿勢, 強化核心肌群都是對腰椎保健很重要的也可以減少未來產生復發的機率。」

手術後回診,我看她活動很好,復原狀況很不錯,希望她的脊椎可以用得長長久久,回復到受傷前的狀態, 不用再需要動刀了

<後記>  術後六個月的追蹤回診, 婷婷一切正常,也沒有腰痛下肢疼痛的復發情形,體重有減輕是因為運動的關係。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一個漏斗胸合併原發性側彎的案例

吳小弟 (化名) 今年15歲,從小就有漏斗胸的情形

從一年多前開始快速長高,爸媽原以為是姿勢不良的上半身越來越歪斜, 肩膀一邊高一邊低且有胸廓兩邊不平衡的情形,才開始就醫,赫然發現有脊柱側彎

經朋友輾轉介紹來到本院脊椎外科門診

我先幫他做些簡單的檢查,發現有一個明顯的漏斗胸 (Pectus Excavatum),身體往前彎下的時候明顯右胸廓隆起  Adam's test (+)

再幫他照了張全幅的脊椎正面及側面X光

果然有個明顯的脊柱側彎 (Cobb's 角約68度). 以胸段脊椎為主,分類上是 Lenke 第一型原發性脊柱側彎

漏斗胸合併脊柱側彎

由於吳小弟同時有合併漏斗胸的情形, 我問他平常運動的時候是否會喘或感到容易累?

媽媽說感覺似乎體力比較不好, 但不確定是什麼原因

其實是漏斗胸加上脊柱側彎對於肺部功能有影響了

由於吳小弟的側彎已經超過60度,且因為還在成長的關係下有快速惡化的趨勢, 他的父母決定要接受手術治療

此時要考慮的是吳小弟的這種狀況下是要先接受漏斗胸手術或者是脊柱側彎手術?

目前的漏斗胸手術是要用金屬板將胸骨撐起固定改善凹陷, 屬於較微創手術, 手術傷口小,手術時間短

而脊椎側彎矯正手術屬於較大的手術,需將側彎節段的椎體打入脊椎鋼釘,施行側彎矯正固定,相對來說手術時間較長,但可以改善整個胸廓的扭曲變形

我們於是先會診小兒外科專家,看看目前漏斗胸是否需要先治療?

經過不同專科的醫師仔細討論評估後, 決定還是先施行脊柱側彎矯正手術, 藉由側彎矯正手術將胸廓恢復比較平衡的狀態,有利後續漏斗胸手術的進行

手術前我們也幫他做肺功能評估, 發現的確有呼吸功能較低下的情形 (輕微)

為了幫助手術後呼吸功能的復原, 我們在手術前兩周開始就讓吳小弟做吸球訓練, 訓練他用力吸氣,增加肺活量

此次手術我們施行第四胸椎 (T4) 到第二腰椎 (L2) 脊椎的矯正及固定手術

手術過程順利

手術後吳小弟的身體看起來正常的多了, 他說目前上體育課有開始做些較輕鬆的運動,沒有任何疼痛或不舒服
手術四個月

從文獻上來看, 漏斗胸的的族群比起一般人更容易合併有脊柱側彎的情形

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的發生率大約是 0.5%~3%, 但對於有漏斗胸的人, 合併有脊柱側彎的比例高達 20%以上 , 明顯高於一般的族群

所以父母親若是注意到自己的小孩有漏斗胸的情況,也要注意一下軀幹是否有扭曲, 胸廓是否有一高一低的情形

若有任何的疑惑,建議及早向專業的脊椎外科醫師求診


參考: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6)治療麻醉高風險病患的椎間盤突出神經壓迫

陳爺爺 (化名) 是我的門診老病患,平常就是偶爾肩頸痠痛, 大約好幾個月會回診追蹤

陳爺爺雖然80多歲了, 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腎功能不全,心臟血管還裝過支架 但其實行動自如,身子看起來還算硬朗,門診的時候都是自己一個人過來,看完病又一個人回去

這次來門診的時候,坐著輪椅被了推進來,旁邊有兒子媳婦一起陪同

陳爺爺說,醫師,我右腿痠疼, 坐骨神經痛發作好幾個星期了

「是喔, 我記得你以前脊椎有開過刀不是嗎?]  我問到

「對啊, 十幾年前就是你的老師幫我開的, 開完都好好的沒事,也不知道怎麼了最近痛起來,走路都不太方便」陳爺爺回答著,表情看起來頗憂鬱

 那我先幫你照個X光看看

腰椎第四/五節已經固定融合, 第三/四腰椎有鄰近節病變 ASD

腰椎的X光照完, 判斷應該是個鄰近節病變 (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 ASD)

所謂的鄰近節病變就是指發生在脊椎融合節段的上面一節或下面一節,因為受力增加導致退化加快,出現疼痛或神經壓迫的情形

我跟他及家屬解釋完狀況,建議還是先吃個藥物控制症狀看看, 因為發作時間來並不是非常久,有機會讓症狀緩和下來

這次陳爺爺就拿了些藥物就回去了

過了兩周回診,他的表情看起來更憂鬱了

「鄞醫師, 可否幫我進一步治療? ,吃藥效果不是很明顯啊」

他的家人也在一旁,好像希望醫師能夠馬上幫他治療好的那種期盼的樣子

既然吃藥症狀沒有緩解,於我是幫他安排個脊椎核磁共振(MRI)檢查,看看是否真的有神經壓迫

果然核磁共振發現在原本融合的腰椎第四/五節(L45)上方的腰椎第三/四節有神經壓迫, 壓迫的來源包含椎間盤突出(HIVD)以及增厚的黃韌帶 (Lig.Flavum)

MRI顯示在第三/四腰椎發生神經壓迫
根據這個這個核磁共振的結果,如果要完全改善,建議還是手術治療,移除神經壓迫的病灶

但麻醉科建議陳爺爺的身體狀況需要先做一個心臟掃描評估

心臟掃描結果發現有一個不可回復的心肌壞死區域, 這應該是之前殘留下來的

會診心臟科, 心臟科醫師覺得陳爺爺有中度手術麻醉的風險,並非不可麻醉,但風險的確是比一般人要高

考量了陳爺爺的身體狀況,病灶狀況, 我們建議微創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的方式,降低插管麻醉的風險及併發症,且微創傷口復原較快

雖然陳爺爺的腰椎第三/四節椎間盤已經有明顯退化, 但他本身並不覺得腰特別痠疼,代表穩定度還是足夠的

若是此處的不穩定症狀明顯, 可能需要對腰椎第三/四節採取融合固定手術, 那勢必一定要全身麻醉

醫療團隊跟陳爺爺及家屬解釋完治療的選項後,他們決定採用微創內視鏡手術

內視鏡手術中的影像,左圖可見到被染色的突出椎間盤組織,右圖為移除突出椎間盤所暴露出的神經組織
手術中,我們很小心的移除了壓迫神經的椎間盤突出組織, 並且沒有造成更進一步的不穩定

手術後的隔天, 陳爺爺右腿馬上就不疼了, 很開心地出院

手術當天下床走路腿就不會痠麻了, 一周後回診傷口已癒合

從這個案例我們了解到,治療病患的方法覺得不是只有一種, 外科醫師一定手上隨時有好幾套解決方案,針對不同的病患,考慮病患本身的疾病及需求,建議比較適合他的治療方法
當然最後的決定權還是在病患本身


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

SRS-脊柱畸形工作坊及大體實作 2018-9 香港大學

這次在香港大學參加SRS (國際脊柱側彎研究學會) 所舉辦的脊椎手術工作坊 (11th Spine Deformity Solutions: A Hands-on Course)



這個課程邀請世界各國著名的脊椎外科醫師,來分享他們的臨床經驗,包含實際大體手術操作

雖然很多技術自己有不少經驗, 但仍有些較困難少見的狀況需要使用特別的技術,藉由這次的工作坊來充電, 學習不同國家的脊椎專家們的經驗,對於自己手術的提升與維持是很重要的

這次主辦者是香港大學的Professor  Kenneth Cheung, 前SRS的主席,香港大學的骨科教授,說話條理分明,同時也相當和藹可親

星期五晚上的Fireside chats , 由幾位資深指導醫師提出他們的案例供大家分組討論,然後提出看法,我在的小兒脊柱畸形這一組,Pro.Cheung是主持人, 他針對每個人的發言給予回饋, ,比如說當有人說這個小孩子太小了不適合手術,他就會反問所謂年齡太小的定義是如何? 幫大家整合及釐清問題
當天聽到不少精彩的case討論, 也釐清了一些重要的觀念

在大體實作操作上,自己很幸運的有兩個時段都是由Pro.Cheung親自示範,非常清楚的解說過程,讓我對於解剖結構以及手術技巧上有更細膩的體會

課程主題包含頸胸腰椎的pedicle screw, direct lateral trans-psoas and oblique approach to lumbar spine,  S2-AI screw, iliac screw, spine osteotomy(Ponte, SPO,PSO) and VCR,  cervical anterior approach (disectomy and corpectomy) ,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 approach, retropleural thoracic approach, retroperitoneal lumbar approach, diaphram takedown, C1 lateral mass screw, C2 pedicle screw, C1/2 transarticular screw...

此次Workshop很有效率的能在短短的兩天幾乎把所有脊椎的重要技術全部複習一遍且實際操作, 歸功於課程的設計 (每具大體包含指導者四人) 以及運用大量工作人員,還有醫學院的見實習醫師等等,他們在大家上課的時候已經把大體位置擺好,把肌肉從骨骼上分離,在旁邊協助遞器械,所以當我們開始實際操作的時候都是馬上進入最重要的步驟,能夠快速有效的進行,這點是和別的大體實作課程比較不同的地方

星期天課堂的主持人是Pro.Munish Gupta, 他是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 hospital的脊椎科主任, 非常幽默風趣且知識淵博,  那天的講者還有幾位重磅級的中國大陸脊椎畸形專家。

中國大陸困難病例都會集中到全國此領域的專家教授手上,且因為人口龐大的關係,他們在困難畸形的案例上累積相當多的經驗,數量實為驚人

脊柱畸形是脊椎領域裏頭挑戰性相當高的, 雖然台灣在健保制度之下有它先天的困境,我和我的夥伴依舊不停地向前邁進,精進技術, 持續學習,小心謹慎的治療每一位病人

參考



2018年8月9日 星期四

一位年輕女性的脊椎骨折脫臼合併脊髓損傷案例

昀昀 (化名) 回到門診,他的父親希望我能幫她開立永久失能的診斷書

距離當初一開始受傷時幫她手術已經九個月了,   我問了問目前的情況, 神經功能方面有進步或些微的改善嗎?

她的父親無奈的搖搖頭, 目前仍是下肢無知覺無法活動 , 大小便失禁的情況

即使她曾去外院接受了所謂的神經修復再生手術,目前仍無明顯進展

她父親看起來相當無奈,但昀昀的眼神之中透露出一種淡定  

她是個18歲的女孩, 正處於青春年華的時期

被轉送到急診的時候呈現下肢無知覺完全癱瘓, 小腿還有骨折的情形, 是因為車禍受傷導致的

急診馬上幫她安排一系列的處置檢查,包括X光, 電腦斷層掃描 (CT) ,核磁共振掃描 (MRI)

發現脊椎部分在第十二胸椎有一個相當嚴重的骨折脫臼,當然此種類型的脊椎骨折脫臼一定伴會伴隨著相當程度的神經損傷
第十二胸椎骨折脫臼,造成脊髓的嚴重脊擠壓受傷

經過詳細的神經理學檢查

確認她的神經損傷是屬於最嚴重的程度: 下肢運動及感覺功能完全喪失, 且肛門部位無感覺且  無法自主收縮

根據美國脊隨損傷協會 (ASIA) 的標準, 此為完全性脊髓損傷: ASIA:A 

完全性脊髓損傷神經功能恢復的機率相當低, 目前最重要的是脊椎骨折的復位及固定, 還有下肢骨折的復位固定

當然一開始她的父母聽到是這麼嚴重的神經受傷, 且聽到復原的機率相當低,都處於非常震驚無法接受的狀態

他們還是能理解緊急手術的目的及必需性

所以我們也很快地安排了脊椎骨折復位固定手術,神經探查手術及減壓手術

手術過程很小心的把脊椎復位, 利用上下共八根椎弓釘做固定,並補上人工骨做局部融合, 

另外也在不破壞穩定度的情況下將骨折後側的椎板部分切開, 確認硬脊膜無破裂, 鋪上含有類固醇的防沾黏人工硬脊膜 ,希望對於神經的損傷有保護的效果

將脊椎復位後,並用脊椎鋼釘予以固定,同時神經損傷部位也有減壓探查

過了兩天,我們也很快安排了下肢的骨折復位固定手術

手術後傷口的癒合很順利, 脊椎背部的疼痛改善, 她能夠開始練習坐立起身,但下肢一樣無知覺無法活動

接下來是長期抗戰的部分,必須開始復健治療,希望藉由復健,防止下肢膝關節,踝關節的孿縮, 

希望藉由復健治療,能學習在下肢癱瘓情形下使用輔具幫助自己活動,訓練幫助自己排尿排便的方法

於是我們依照常規將昀昀轉至復健科病房

但過了不久,聽到昀昀從復健科病房轉院了,因為她的父親聽說有醫院在施行所謂的脊髓損傷神經重建再生手術, 他想要去拚拚看,即使只有一絲希望也好

我們知道脊髓損傷的治療即使經過了幾十年,雖然有許多動物實驗的報告,但臨床上目前仍無顯著的進步, 

因為她所受傷的位置是脊髓(spinal cord),脊髓就像豆腐一樣, 經過擠壓創傷,是很難能夠藉由手術方法復原的, 並不像是周邊神經,是一根一根的神經纖維同時有很強的結締組織支持,可以用縫合的方式使其接合

損傷以後的神經復原來自於局部水腫的消退, 血塊的吸收,神經網路的代償功能及人體些微的自體修復能力

根據文獻, 神經的自我復原修復能力和一開始受傷的程度有極大的相關性
                   
(1)若是脊髓損傷程度是ASIA: D (運動能力尚可,  受傷脊髓節段以下所控制的肌肉,有一半以上肌肉功能級數大於3) 有97%的病人最後可以獨立行走
(2)若是脊髓損傷程度是ASIA: C (可以微弱的運動, 有一半以上的肌肉功能級數小於3) , 有62%的病人最後可以獨立行走
(3)若是脊髓損傷程度是ASIA:B ( 手傷脊髓截段不能動,但肛門附近:皮節S4-S5仍有感覺),有40%的病人可以重新獲得部分行動的能力
(4)若是脊髓損傷程度是ASIA: A (完全脊髓損傷,不能動且肛門附近皮節: S4~S5也沒有任何感覺), 大概只有10~15%的病人會進步,但只有3%的病人能夠恢復到損傷程度D.

當然不同的研究會有不同比例的進步,進步的程度也不同,同時和受傷的位置 (頸椎或胸椎或腰椎),受傷者的年齡 (年齡越輕復原機率越高),以及接受手術的時間 (越早脊椎復位固定復位手術似乎較有幫助)

但大體而言, 雖然脊髓損傷神經功能有進步的空間,但一開始受傷程度越嚴重,進步的機率以及功能的復原程度越低

目前我們也仍在動物試驗上探索否有更好的醫學治療方法得夠幫助脊髓損傷動物的神經細胞再生與修復,包括幹細胞治療,震波治療等等

換個角度思考

也許脊髓損傷病患的另一個希望,是在人工智能以及機器人科技方面的進步, 不一定要靠自己神經完全恢復功能才能走路,而是藉由各種智能型輔具的協助,幫助癱瘓的病人重新站起來走路, 或許這個領域的進展會更快


參考:

工研院研發之下肢行動輔助機器人(機械腿) ─ 紀錄片 

2018年7月28日 星期六

頸椎神經根壓迫

上週門診同時有三位病患回診,都是頸椎神經壓迫接受手術後, 分別是術後一個半月,術後六個月和術後兩年,目前都復原良好, 對手術結果滿意,

五十多歲的阿華 (化名), 兩年前曾因為第五腰椎/第一薦椎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由我幫她施行腰椎椎間盤切除手術,術後改善狀況穩定

但從三個多前開始頸部痠痛及右肩痠痛,還會痠麻感覺傳到右前臂及手指,晚上睡眠品質很差

先請她活動肩關節,手舉高,手摸後背,發現她的肩關節並無明顯疼痛問題

再幫她做個頸椎間孔擠壓測試 (Spurling's test), 果然引起右肩及上臂的不舒服, 看來阿華的症狀非常可能是因為頸椎神經根壓迫引起

於是先幫她拍個頸椎X光片,發現第5/6頸椎椎間盤有稍微狹窄的情形

看完x光後跟她說了我的判斷,認為她是因為頸椎的神經根被突出的椎間盤或骨刺壓迫導致目前的症狀,但X光看起來不嚴重,建議先復健治療 ,例如頸椎牽引治療

牽引治療可以將椎間孔的空間擴大,減少神經壓迫症狀,

阿華說:「醫師,雖然你兩年前幫我開腰椎開完我症狀改善很多,但我還是會怕手術,所以已經去做復健兩個月了,一開始好像有點效果,但到目前為止我覺得效果有限,想說還是來給您看看」

於是我跟她說,若你已經接受過各種保守治療效果有限,且檢查結果有確定病灶,手術確實能夠快速解決問題

阿華說「真的沒辦法需要開刀也是要開啊,那醫師您打算怎麼開,也是微創手術嗎? 有需要使用什麼醫材嗎?」

我回答先檢查清楚再進一步討論,於是幫她安排了頸椎核磁共振檢查 (C-spine MRI), 果然在第5/6頸椎發現有椎間盤突出合併右側神經根的壓迫
第5/6椎間盤突出,合併右側神經根壓迫

我說以目前最穩定有效的手術方式就是前側椎間盤切除手術及椎體融合固定手術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 治療效果明確良好

阿華問到,那頸椎接受過融合手術後,不就活動困難,沒辦法前彎後仰, 現在不是有什麼人工椎間盤 置換(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 )可以保持活動度嗎?

其實以單一節段頸椎的融合,對於整體的脊椎活動度的影響不大,雖然單一節段人工椎間盤可以保留些許的活動度, 且手術方式相同

以阿華的頸椎狀況也是屬於適合做椎間盤切除合併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ADR)的狀況,但頸椎人工椎間盤的費用確實昂貴許多


阿華又問到,手術大概要多久?, 大概需要住院幾天?

通常一般1~2節的前開頸椎手術,兩個小時內通常都可以完成, 術後住院2~3天可以出院,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還是會有些許差異

把所有資訊都跟阿華說之後,她回去考慮了兩周, 決定還是接受側椎間盤切除手術及椎體融合固定手術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

她說人工椎間盤對她而言來說負擔太重

我跟她說別太擔心術後活動度的問題, 許多病人其實開完並沒有特別抱怨有僵硬的情形,主要還是看手術過程順利與否,組織及傷口的處理是否細膩

也請她不用太擔心,目前手術顯微鏡都是標準配備, 手術過程都是在非常精密清楚的視野下操作,神經損傷的機率非常非常低

這次手術也是順利術後三天出院, 因為這次阿華使用的椎體護架本身設計有多兩支螺釘固定,所以穩定度比傳統的椎體護架更好,手術後僅僅需要軟頸圈兩周保護即可
第5/6頸椎前側椎間盤切除手術及椎體融合手術 (ACDF)

術後目前一個半月,阿華恢復很快, 頸部及右肩,手臂痠麻疼痛的情形已經消失了,傷口的疤也逐漸消失中 (約3~4公分傷口)

她說早知道效果這麼明顯就早點手術, 但我告訴她其實也有很大部分比例的病人是經過保守治療可以緩解而不需要開刀的


另外一位術後追蹤兩年的是位七十多歲的李婆婆 (化名)

李婆婆當初來手術是因為髖關節退化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後, 發現四肢仍有無力的情形所以轉到這邊治療

經仔細檢查後發現是個多節段頸椎脊髓病變(cervical myelopoahty)導致的,同時陳婆婆的腰椎也有問題 (人老了身體到處都會老化,勞損,退化性病變)
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第3至第6頸椎有明顯追管狹窄神經壓迫


後來我們針對頸椎第3至第6節段的頸椎椎管狹窄脊髓神經病變做手術治療,所採取的也是前側椎間盤切除手術神經減壓合併椎體融合手術 (ACDF)

手術後上肢痠麻無力較改善,下肢無力也有改善, 腰及下肢仍偶爾會痠痛 但李婆婆想說腰椎暫時不想手術了,目前長期門診追蹤控制

雖然婆婆是接受三個節段的頸椎手術,但我看她的頸部幾乎看不到疤了, 而且她轉頭低頭仰頭活動,自覺活動度受影響不大

目前X光顯示頸椎的融合已經成功了,表示這三個節段基本上不會再出問題了
手術部位融合成功, 第3/4,5/6節段採取鉭金屬椎體護架

頸椎神經病變其實是個相當常見的退化性病變,可能是壓迫到神經根(cervical radiculopahty)造成肩部或上肢的痠麻疼痛無力,或者壓迫到脊髓本身產生頸椎脊髓病變(cervical myelopoahty),會有四肢無力走路不穩的情形, 也常常見到兩者合併發生的

門診的病人常常一個比一個年齡還要大, 對於年齡大的人,其實手術的風險還是比較高的, 不管是本身是否有內科疾病, 體力較弱,或骨質疏鬆

年紀大本身就是一個風險,復原較慢,不可預測性較高


所以年齡大的病人我們也都會小心追蹤,長期追蹤,希望看到手術能夠有長期成功的效果

參考:

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脊椎血管內皮癌(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罕見病例報告

小霖 (化名) 是個30歲出頭的男性,最近抱怨下背疼痛,右臀痠痛及右腿痠痛好幾個月了

他來的時候拿著外院的X光,電腦斷層 (CT),以及核磁共振( MRI)的檢查光碟

小霖說外院的醫師要他轉診到醫院中心做進一步檢查治療

我初步問診後開始看他所帶來的資料

首先快速瀏覽了腰椎X光片,是第五腰椎第一薦椎滑脫, 這個檢查結果和他的症狀蠻符合的

原本以為僅是第五腰椎第一薦椎滑脫

正想說這應該是個蠻單純的案例, 再看看電腦斷層, 發現除了第五腰椎第一薦椎解離性滑脫 (L5S1 spondylolytic spondylolisthesis)之外. 第一腰椎右側椎弓處骨頭被吃掉了

此時再回頭看原本的X光, 特別注意下隱約可以見到第一腰椎椎弓變得比較模糊
第一腰椎椎弓骨頭被侵蝕了


而核磁共振(MRI)則顯示, 第五腰椎神經有壓迫現象, 而除了第一腰椎有異常的腫瘤訊後之外,第十二胸椎也有異常的腫瘤訊號
第五腰椎神經壓迫, 第11,12胸椎都有異常腫瘤訊號

雖然說第一腰椎的椎弓被腫瘤侵蝕,但病患疼痛的位置是比較腰部下方 (第五腰椎處), 第一腰椎處扣診也沒有特別不舒服

面對這樣的情況, 我們也知道骨骼被侵蝕, 若不是感染造成,那就幾乎是腫瘤所引起,而到底是什麼腫瘤造成的? 需要確定診斷必須做骨骼切片手術

小霖表示他的主要症狀是下背痛及右臀,右下肢的坐骨神經疼痛, 而這部分應該是第五腰椎第一薦椎滑脫所造成的

他問到若接受第一腰椎椎弓切片手術,是否可以同時處理第五腰椎第一薦椎滑脫神經壓迫的情形

我回答基本上是沒問題的, 我們可以同時做第一腰椎切片手術及第五腰椎第一薦椎神經減壓手術及融合固定手術

為了達到精準微創手術的目的, 我們採取術中電腦斷層導航定位, 切片只有約一公分傷口, 而脊椎融合固定手術也是以微創手術的方式完成
利用術中電腦斷層導航切片手術及微創鋼釘融合固定手術

手術後小霖的下背痛及坐骨神經疼痛症狀馬上就改善了

一個星期後骨骼切片的病理報告是一個相當罕見的血管內皮癌(Epithelioid hemanigioendothelioma) ,這個腫瘤的發生率小於百萬分之一,具有侵犯性轉移性, 簡單來說就是比較偏向惡性

我們又幫小霖安排了腹部及胸部的斷層掃描, 最後和他及太太討論, 決定先轉腫瘤科做後續的追蹤治療,因目前無症狀, 腫瘤部分暫時不做進一步的手術

這個血管內皮癌是個很罕見的腫瘤, 出現的地方可能是,,或者骨骼

以他這個脊椎的病灶來說 (第一腰椎及第十二胸椎),很難確定是多發性的原發病灶還是轉移性病灶, 若是只有單一節脊椎的病灶, 我會建議考慮積極的腫瘤切除, 但因為後續檢查發現還有肝臟及肺臟的問題, 這狀況就比較複雜了。

關於椎體腫瘤切除請參考:莫名的長時間背痛  

我們也只能把治療的選項包括風險預後完整的和病患及家屬討論, 但最後的治療方案決定權仍然是在病患本身, 目前手術後已經半年了, 病情都還在穩定控制中

從這個病例,讓我們學習到在判讀X光片需要更小心謹慎,有時候醫師因為忙碌會不自主的只注意到我們以為的病灶部位,但其實病患還有其他的問題,只要細心觀察就能發現。

從這個病例, 我們利用導航定位對病灶做一個精準的切片,減少出血,減少破壞,傷口快速復原, 希望這樣的技術可以造福更多的病患


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

淺談椎體成型術(Vertebroplasty)所引起的骨水泥滲漏

    隨著我國逐漸進入超高齡社會,因為老化引起的脊椎骨質疏鬆壓迫性骨折是很常見的,大部分骨鬆壓迫性骨折可以採取保守治療,但有些癒合較慢的骨鬆壓迫性骨折,經過一段時間的保守治療 (臥床,止痛藥物等等)病患仍常常抱怨相當的疼痛,導致行動不便,生活品質下降,此時可以考慮微創的手術治療:經皮穿刺椎體成型術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參考:
醫師, 我的背很痛想要灌骨漿(一)
醫師, 我的背很痛想要灌骨漿(二)
醫師, 我的背很痛想要灌骨漿(三)
醫師,我的背很痛想要灌骨漿(四)
          經皮穿刺椎體成型術(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利用微創手術來治療經保守治療無效的脊椎壓迫性骨折疼痛。包含隨機分配研究及系統性回顧分析證實這種治療相比於保守治療可以有效改善脊椎骨鬆骨折的疼痛及失能情形[1-4]PVP最初是1987年由法國醫師Galibert用來治療脊椎血管瘤導致的疼痛[5], 藉由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俗稱骨水泥)經由穿刺針在X光導引下注射進入骨折的椎體,當骨水泥硬化後,達到填補缺損立即穩定的效果,同時改善疼痛症狀。               
            雖然PVP是種安全有效且微創的手術治療方式,病人傷口快速復原,疼痛立即緩解的特點,骨水泥滲漏(cement leakage)卻是許多人在意的問題;雖然大部分的骨水泥滲漏不會產生臨床症狀,卻有少數的骨水泥滲漏案例造成嚴重神經損傷,骨水泥肺部栓塞甚至死亡的嚴重併發症報告(Fig.1)
Fig.1 病患術後發現有骨水泥引起的肺栓塞,症狀為咳嗽,後逐漸緩解

          
骨水泥滲漏的機率從30%~70%都有報告過[6-8]。文獻指出,如果用電腦斷層(CT)檢查,可以發現有更多的骨水泥滲漏(68~87%)[7, 9],這是用X光檢查常常會被遺漏的。
          骨水泥的滲漏可以區分為三種路徑(Fig.2)B滲漏是經由椎基靜脈 (Basivertebral vein)滲漏到椎體後緣,硬脊膜前方部位S滲漏是經由椎間靜脈 (segmental vein)滲漏C滲漏是經由皮質骨缺損( cortical defect),可發生在椎體周邊肉和部位,如椎體旁,椎體後緣或椎間盤等;如滲漏入椎間盤者又稱為D滲漏。在一篇2016年研究[10]發現: (1)骨水泥黏稠度是B型滲漏的獨立危險因子,黏稠度越低,越容易滲漏 (2)骨折嚴重程度越高,越不容易發生S型滲漏,可能是因為靜脈循環被破壞有關 (3)骨折程度以及核磁共振顯示有椎體裂隙(cleft)C型滲漏的危險因子 (4)D型滲漏則是和骨折嚴重程度,核磁共振顯示有椎體裂隙及骨水泥黏稠度有相關。
Fig.2 骨水泥的滲漏可以區分為三種路徑 (Yeom et al. JBJS [Br] 2003)


經皮穿刺球囊撐開椎體成型術(BKP)減少骨水泥滲漏
          經皮穿刺球囊撐開椎體成形術或後凸成型術(Balloon Kyphoplasty-BKP)是在原有PVP的技術基礎上,先在壓迫的椎體經皮穿刺置入可擴張球囊,藉由裝置施加壓力將球囊擴張,同時撐開椎體高度或空間(Fig.3),之後移除球囊再灌入骨水泥,由於骨水泥可被灌注於低壓空間,因此減少骨水泥滲漏的機率[2, 11-15]
Fig.3 藉由球囊擴張,同時撐開椎體高度或空間

          
不管是PVP或者BKP對於保守治療無效的壓迫性骨折都是相當安全有效的治療;大多數的研究並沒有嚴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SAE)報告;在非常少數的嚴重不良事件報告上,PVP的數量比BKP要多,主要仍是骨水泥滲漏造成的神經症狀[16, 17]。有些研究則是認為BKPPVP有更好的長期疼痛緩解效果[2, 13], 有些研究認為兩者在長期的疼痛緩解並無差別[12, 14]。至於BKP藉由球囊撐開可以將椎體的高度復原程度較多,這是確定的結論,但是否會因此增加鄰近節骨折(Adjacent fracture)的發生則仍沒有定論[13, 14, 18]
         新技術的發展過程中,許多療效或副作用的呈現也許不會那麼客觀,這需要更多更客觀的研究及數據來探討,比如說何種手術方式治療後的疼痛藥物使用較少,也許大數據的研究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高黏稠度骨水泥(High-Viscosity Cement: HVC)可以減少骨水泥滲漏機率
          不少研究者認為骨水泥黏稠度(viscosity)是影響骨水泥滲漏的主要因素,增加骨水泥的黏稠度可以大幅降低骨水泥的滲漏[19, 20]。根據不同配方骨水泥的特性,高黏稠度骨水泥(HVC)在灌注的過程中可以比較均勻的擴張體積,而低黏稠度骨水泥(LVC)在灌注的過程中容易沿著壓力較小路徑滲漏。而骨水泥滲漏的位置,有研究顯示高黏稠度骨水泥(HVC)相對於低黏稠度骨水泥(LVC),可以減少骨水泥滲漏進入椎間盤的機率。然而有些學者持不同的意見,認為骨水泥的黏稠度對於骨水泥的滲漏無明顯相關[21]
          
          在一篇Meta-analysis[22]的研究中,比較高黏稠度骨水泥和低黏稠度骨水泥,結果顯示HVC相比於LVC可以降低骨水泥滲漏的發生率(Risk ratio=0.38),在椎間盤位置 (Risk ratio=0.45 to 0.80) 還有滲漏入靜脈位置 (RR=0.54).然而在術後的疼痛(VAS),功能性評估,所灌注的骨水泥的體積以及鄰近節的骨折在兩者並沒有差異。

          其實LVC在硬化的過程中也會經過高黏稠度的狀態,但它一旦抵達高黏稠度狀態,接下來硬化會非常快速,若這時候才灌注,常因為工作時間過短而灌注困難。HVC一開始黏稠度就比較高,而且保留足夠的灌注時間(ex. 10min),不過HVC常需要特殊的裝置才能有足夠壓力順利灌注,不像低黏稠度骨水泥灌注相對簡單容易。

      使用一般低黏稠度骨水泥灌注減少滲漏的小技巧就是灌注的時候要有耐心,一般從開始可以灌注到硬化的時間都蠻長的,要用相當緩慢穩定的速度灌入骨水泥,並且在術中X (fluoroscopy)小心監控下進行,這樣能避免骨水泥順著壓力較小路徑造成滲漏。

 使用高黏稠度骨水泥椎體成型術治療

高黏稠度骨水泥經皮穿刺椎體成型術(PVP)與低黏稠度骨水泥經皮穿刺球囊撐開椎體成型術(BKP)的比較
          20150Pain physician 的一篇前瞻隨機分配研究[23]比較了高黏稠度骨水泥PVP(n=53)以及低黏稠度骨水泥BKP(n=54)治療脊椎骨鬆骨折的結果,發現(1)BKP骨水泥灌注的量較PVP((4.22 vs. 3.31 mL, p< 0.0001). (2)骨水泥滲漏的機率在低黏稠度骨水泥BKP比高黏稠度骨水泥PVP要高 (13.24% vs 30.56%, p< 0.05)(3)在高黏稠度骨泥PVP的骨水泥滲漏沒有造成症狀,但在低黏稠度骨水泥BKP,有一個病患的滲漏造成的椎間盤疼痛 (Discogenic pain ),而有另外一位則是發生了無症狀的骨水泥肺栓塞。(4) 對於椎體高度的復原,兩者術後都有明顯改善,BKP組的椎體復原程度更明顯 (44.87% vs 23.93%,p<0.0001)(5)在高黏稠度骨水泥PVP,1例發生了新的鄰近節骨折(adjacent fracture),而在低黏稠度骨水泥BPK,則有4例有新的鄰近節骨折發生 (p=0.18)

結論.
          椎體或氣球撐開椎體成型術是簡單的微創手術,而骨水泥滲漏似乎並不少見,且有許多細小的滲漏從X光無法清楚看見。雖然大部分的滲漏不會造成臨床症狀,但少部分的滲漏,可能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例如神經損傷甚至死亡。因此,手術前小心評估檢查,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症,選擇合適的填充材料,改進手術技術,避免過多穿刺,這些都是可以降低骨水泥的滲漏機率,讓微創骨水泥灌注可以安全有效的造福病患;當然,也不忘了同步給予病患抗骨鬆藥物的治療

本文部分內容刊登於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專刊


參考:
灌完骨水泥卻越來越痛!小心脊椎結核菌感染!

#鄞宗誠醫師


1.         Klazen, C.A., et al., Vertebroplasty versu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n acute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Vertos II): an open-label randomised trial. Lancet, 2010. 376(9746): p. 1085-92.
2.         Taylor, R.S., R.J. Taylor, and P. Fritzell, Balloon kyphoplasty and vertebroplasty for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a comparative systematic review of efficacy and safety. Spine (Phila Pa 1976), 2006. 31(23): p. 2747-55.
3.         Voormolen, M.H., et al.,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compared with optimal pain medication treatment: short-term clinic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subacute or chronic painful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The VERTOS study.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7. 28(3): p. 555-60.
4.         Wardlaw, D.,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alloon kyphoplasty compared with non-surgical care for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FREE):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09. 373(9668): p. 1016-24.
5.         Galibert, P., et al., [Preliminary note on the treatment of vertebral angioma by percutaneous acrylic vertebroplasty]. Neurochirurgie, 1987. 33(2): p. 166-8.
6.         Fourney, D.R., et al.,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and kyphoplasty for painful vertebral body fractures in cancer patients. J Neurosurg, 2003. 98(1 Suppl): p. 21-30.
7.         Schmidt, R., et al., Cement leakage during vertebroplasty: an underestimated problem? Eur Spine J, 2005. 14(5): p. 466-73.
8.         Venmans, A., et al., Postprocedural CT for perivertebral cement leakage in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is not necessary--results from VERTOS II. Neuroradiology, 2011. 53(1): p. 19-22.
9.         Yeom, J.S., et al., Leakage of cement in percutaneous transpedicular vertebroplasty for painful osteoporotic compression fractures. J Bone Joint Surg Br, 2003. 85(1): p. 83-9.
10.       Ding, J., et al., Risk factors for predicting cement leakage following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Eur Spine J, 2016. 25(11): p. 3411-3417.
11.       Boonen, S., et al., Balloon kyphoplasty and vertebroplasty in the management of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steoporos Int, 2011. 22(12): p. 2915-34.
12.       Han, S., et al.,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versus balloon kyphoplasty for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and non-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Int Orthop, 2011. 35(9): p. 1349-58.
13.       Wang, H., et al., Comparison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and Balloon Kyph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Single Level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A Meta-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Pain Physician, 2015. 18(3): p. 209-22.
14.       Wu, X., et al., Is Balloon kyphoplasty a better treatment than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 J Orthop Sci, 2018. 23(1): p. 39-44.
15.       Zhao, G., X. Liu, and F. Li, Balloon kyphoplasty versus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for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 Osteoporos Int, 2016. 27(9): p. 2823-2834.
16.       Liebschner, M.A., W.S. Rosenberg, and T.M. Keaveny, Effects of bone cement volume and distribution on vertebral stiffness after vertebroplasty. Spine (Phila Pa 1976), 2001. 26(14): p. 1547-54.
17.       Lovi, A., et al., Vertebroplasty and kyphoplasty: complementary techniqu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inful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A prospective non-randomised study on 154 patients. Eur Spine J, 2009. 18 Suppl 1: p. 95-101.
18.       Papanastassiou, I.D., et al., Comparing effects of kyphoplasty, vertebroplasty, and non-surgical management i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and 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ies. Eur Spine J, 2012. 21(9): p. 1826-43.
19.       Ruger, M. and W. Schmoelz, Vertebroplasty with high-viscosity polymethylmethacrylate cement facilitates vertebral body restoration in vitro. Spine (Phila Pa 1976), 2009. 34(24): p. 2619-25.
20.       Zhang, L., et al., A comparison of high viscosity bone cement and low viscosity bone cement vertebroplasty for severe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Clin Neurol Neurosurg, 2015. 129: p. 10-6.
21.       Georgy, B.A.,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high-viscosity cements for percutaneous vertebral body augmentation: occurrence, degree, and location of cement leakage compared with kyphoplasty.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0. 31(3): p. 504-8.
22.       Zhang, Z.F., et al., Comparison of high- and low-viscosity ce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edicine (Baltimore), 2018. 97(12): p. e0184.
23.       Wang, C.H., et al., Comparison of high-viscosity cement vertebroplasty and balloon kyph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Pain Physician, 2015. 18(2): p. E1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