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5日 星期六

醫師,我的背很痛想要灌骨漿 (四)

阿英婆婆今年79 歲

過去曾經有中風病史, 左下肢比較無力

前幾年常常覺得雙腳麻痛,但整體來說還能適應

過去一個月以來,她開始覺得持續的背痛

阿英婆婆自述沒有跌倒, 但有彎腰去搬一次重物

她想說多休息就會好,但背痛的情形持續,甚至有加重的情形

所以經過一個月的忍耐之後,由兒子帶來門診就診

我先幫婆婆安排了脊椎X光檢查,檢查發現第一腰椎有壓迫性骨折,第四五腰椎有滑脫
第一腰椎壓迫性骨折


幫她做了簡單的理學檢查,發現敲打背部的時候會引起明顯疼痛,且婆婆在床上翻身也會感到疼痛

由於懷疑第一腰椎的骨折是一個新發生的骨質疏鬆壓迫性骨折

我馬上幫她安排了脊椎電腦斷層掃描 (CT),果然發現第一腰椎有骨折,且骨折那一節的下終板(endplate)有破裂

另外第四五腰椎椎間盤有空洞.
根據理學檢查,並不是此次主要疼痛的部位

第一腰椎骨折,合併椎體下終板破裂

我心想骨質疏鬆應該是嚴重,否則怎麼搬了個東西就骨折了

經過再三確認了阿英婆婆的症狀,讓她最不舒服就是背痛

由於疼痛的症狀已經超過一個月, 我建議她可以採取脊椎椎體成形手術骨水泥灌注

這是一個微創手術, 不需要插管全身麻醉, 利用骨水泥去填補塌陷的椎體,增加穩定度,可以改善疼痛

當然後續仍需要長期的骨質疏鬆治療

阿英住院後, 我再安排核磁共振(MRI)檢查,因為擔心可能會有其他隱性的骨折

還好經過檢查後並沒有發現其他的骨折

當然核磁共振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多節的椎管狹窄 (spinal stenosis)

除了骨折之外,也有多節椎間盤退化及椎管狹窄

由於阿英本身椎管狹窄的症狀(下肢痠麻疼痛)並不嚴重,考慮到手術麻醉風險以及主要症狀仍是背痛

我建議她可以先處理脊椎骨折的部分,其他退化性的病灶持續觀察即可

此次手術是使用高黏稠度骨水泥(high viscosity cement) 來做椎體成形手術骨水泥灌注(Vertebroplasty)

因為阿英第一腰椎的下終板有破裂塌陷, 我認為使用高黏稠度的骨水泥,一方面可以減少骨水泥滲漏風險,另外一方面可以藉由高黏稠度骨水泥本身的張力將塌陷的椎體撐開

在施行手術的時候, 住院醫師問了一個問題:

老師,為什麼不用球囊支架去撐開椎體再灌骨水泥 ? 這不是也是一種蠻流行的手術方式

其實有部份椎體骨折塌陷的狀況,當病人在手術檯上採取趴著的姿勢, 塌陷的椎體會自然地復位 (posture reduction ), 若再加上灌注骨水泥本身的張力,通常就能得到不錯的高度矯正 (此和灌注的技術有關,比如說雙通道灌注)

而有部分塌陷也許是時間較久,較無法自然復位, 這些病患即使採用氣球或支架來撐開效果也有限; 但即使如此,在椎體骨折空隙處能灌入適量的骨水泥,也仍夠達到填充穩定的效果
但有些椎體骨折明明塌陷的骨折已經癒合變形 ,背痛是因為駝背,姿勢不良或者長期慢性背痛,這些就不適合做骨水泥灌注,而且不管用什麼球囊或支架撐開都是多餘且無用的
不管什麼方法,重要的就是減少骨水泥滲漏的風險!
放置球囊或者支架撐開,要考慮撐開的位置, 撐開的幅度等;若放置位置不佳導致撐開的效果不佳, 或者撐開時去破壞到椎體終板的風險?
如果在撐開過程遇到困難怎麼辦? 
是要使用單側去撐開還是雙側撐開?

當然本院有各種各式各樣的球囊及支架醫材可供病患使用
我目前採用個人經驗上熟悉且最有實質效果的的手術方式


當然我也跟住院醫師強調, 脊椎治療手術的多元多樣性以及每位醫師個人訓練背景,經驗知識及技術不同; 醫師都會有自己熟悉與習慣的治療方式

當然以醫師個人最熟悉與習慣的治療方式會比採用不熟悉的方法來治療病患更有保障

因為同一種疾病有許多不同治療方法,因此仍需要長時間的驗證觀察
很多治療方法或技術剛發明時都會強調效果很好,比之前存在已久的方法好
但經過長時間觀察與研究之後, 有些確實証實是更好的手術方式或技術, 醫療因此繼續向前進步, 有些則其實並沒有"確實比較好" 而可能只是"可能比較好" 或 " 沒有比較差" ,但即使如此, 只要不是那種"可能比較差",或者"確實比較差"的醫療技術,有人使用就會存在醫療市場裡很長的時間

當然任何治療的底線都需先求不傷身再講求療效
任何的手術風險都需考慮在內

阿英婆婆手術過程很順利!

骨水泥很均勻的分布的椎體的下方及兩側

從X光上可以看到椎體高度有恢復,而且因為採用高黏稠度骨水泥的關係, 在椎體下終板破裂處僅僅有很輕微的骨水泥滲漏


術後一個月追蹤,疼痛程度緩解達八成, 阿英婆婆感到滿意, 並且開始接受後續骨質疏鬆藥物治療

參考:

2021年10月23日 星期六

診斷的重要性: 一位腦瘤導致下肢無力的病患

這是一個七十多歲的女性阿美 (化名)

是一位朋友的母親, 住在中部

這兩個月以來, 右下肢逐漸無力行動困難

看了幾位醫師, 診斷主要是第四五腰椎滑脫
第三四,四五椎有滑脫

核磁共振 (MRI)檢查已經做完

到中部的醫學中心, 外科醫師跟他說要趕緊開刀,因為已經造成無力的現象

朋友把MRI 光碟寄給我請我幫忙判讀,尋求第二意見

看影像有第四五腰椎滑脫, 但壓迫不嚴重, 心想真有這麼緊急需要立刻手術?   

我說必須親自看到病人才能正確評估,還是麻煩他母親來一趟高雄

第四五腰椎椎間盤右側有輕微膨出

上週他帶著他母親來門診

一看真的是明顯右下肢無力垂足, 右腳踝屈曲伸展都無力 (肌力:1分), 另外大腿近端也有無力現象, 髖屈 (hip flexion) 困難 (肌力:2分)

特別的是, 病患一直以來並不會覺得有下肢疼痛, 無sciatica 或麻痺

就是無力,行動困難

原本醫師準備要幫她做腰椎滑脫鋼釘固定, 要放椎籠 , 微創手術 

但也解釋說開完刀右腳無力不一定會好, 但手術可以防止症狀繼續惡化以及避免左腳也出現無力的現象 ( ??)

我從腰椎MRI上看到第四五腰椎椎間盤右側的確有輕微膨出, 的確有可能造成第五腰椎神經根壓迫, 但這種輕微程度的壓迫, 和症狀表現嚴重度還有myotome實在不相符

我說如果要手術,  輕微一度滑脫, 沒有因變換姿勢造成的下背痛(mechanical back pain) , 不一定需要鋼釘固定椎體融合手術, 頂多就做個微創的腰椎神經根減壓手術即可 (這需要仔細評估)

畢竟下肢無力都不確定會不會好,手術真的要盡量小,降低風險,更何況本來也沒有背痛症狀

但依他母親的這個情形, 下肢無力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建議先轉到神經內科進一步評估,排除腦部問題以及周邊神經病變

我在診間聯繫神經內科醫師,解釋了一下病患狀況, 轉診過去請神內醫師後續處置 

神經科醫師安排腦部核磁共振, 肌電圖及神經傳導..

朋友有點錯愕  原本想說要接受脊椎手術了, 怎麼突然又要安排一堆檢查

腦部核磁共振很順利快速就安排到了, 影像發現左側頂葉有一顆 3.3cm 的腫瘤

接到電話聽到這個消息, 腦中立刻浮現一張圖 



對 ! 就是以前在學神經解剖學 ,腦袋中那個倒著的小人

後來病人就轉神經外科去接受腫瘤切除手術了

在脊椎外科, 有一句很有名的諺語是

"如果你把自己當作是槌子, 那所有你看到的東西都是釘子"

意思就是說, 如果把自己當作一個開刀機器, 看到影像上的異常, 比如說腰椎滑脫, 就會很直覺反應要做鋼釘固定椎體融合手術

但病人的症狀真的就是這樣嗎? 問題的根源真的就是單純是影像上所呈現的嗎?

脊椎影像上的發現, 不一定是問題的根源

尤其施行微創手術, 更是講求診斷精準, 這樣才能在破壞最小的情況下確實處理到病灶,改善症狀

所以一定要小心仔細的臨床理學檢查和評估!

這個病人的確又讓我們學習到許多

手術前的仔細評估是相當重要

不然病人不只是白白挨了一刀

不但原本問題沒有被診斷出來, 後續造成更大的傷害

#小心謹慎
#腦瘤
#腰椎滑脫

參考: 

2021年10月5日 星期二

手術後可以馬上回去工作嗎? 一位腰椎椎間盤突出的醫師

上個月幫自己的外婆,第四五腰椎椎管狹窄(lumbar spinal stenosis)用脊椎微創內視鏡做了神經減壓手術, 解決了她最近幾個月的大腿酸麻疼痛不舒服

雖然外婆她已經86歲了,身體還很硬朗
手術當天晚上可以下來走路活動, 術後第二天順利出院
外婆很高興可以再度外出走路散步了
我也很欣慰
畢竟能用先進有效的醫療技術幫助自己的家人是最值得的

上個月也來了一位特別的病人
他本身是醫師, 由外院認識的骨科醫師前輩介紹過來的

這位王醫師 (化名), 55歲左右
一個月前因為照顧家人, 下背使力不當,發生嚴重的左側坐骨神經疼痛
當然他馬上就接受很詳細的檢查,包含脊椎X光與核磁共振 MRI

檢查發現他的第三四,四五腰椎有椎間盤突出, 而且第四五腰椎的椎間盤突出還往上位移到第四腰椎後面,突出的體積還不小,造成神經壓迫

雖然王醫師很清楚這次椎間盤突出確實嚴重, 但一開始他也想用保守治療,疼痛控制就好,希望可以不用手術

他多年前曾有輕微發作過, 經過休息止痛平安過關
但這一次的疼痛和以前都不同,非常劇烈

醫師有專業知識背景較能了解自己的狀況, 也清楚何時需要手術治療
但畢竟每個人都對手術風險有恐懼
王醫師本身的科別是屬於二線科, 平時不需穿梭在門診或者手術室
可以有較多休息的時間
即使如此, 經過將近一個月
症狀似乎沒有明顯改善,反而開始加劇

於是他和醫院的同仁包含骨科專科醫師討論後,
認為他的這個腰椎椎間盤突出狀況適合接受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治療
希望能夠有最快的復原
畢竟醫院真的很需要他

所以經骨科學長聯繫後,轉診到我的門診

我從核磁共振上,看到 
1. L3/L4, L4/L5, L5/S1有椎間盤退化現象  
2. 第三四腰椎靠左側有椎間盤突出  
3. 第四五腰椎有個很大的椎間盤突出,而且突出的椎間盤還往上位移到靠近第四腰椎的椎體椎弓根內側,壓迫左側的第四及第五神經根

腰椎核磁共振顯示第三四,四五腰椎都有椎間盤突出,且第四五腰椎椎間盤突出往上位移

雖然這個案例屬於高度的向上位移的椎間盤突出, 較有挑戰性, 但小心處理也不是問題!

我跟王醫師確認了坐骨神經疼痛發作前, 平時腰椎的穩定度如何? 是否能夠久坐久站 ?
經仔細評估之後,確認只需利用微創內視鏡移除突出的椎間盤,解除神經的壓迫即可, 不需要植入其他的固定器或植入物

相信這是對他最好,恢復最快的治療

於是我幫王醫師儘快安排手術

手術安全順利的完成, 星期五手術, 星期日早上順利出院

手術結束當天我傳了照片跟骨科學長報告手術成功順利! 



隔天早上查房的時候,王醫師的手機已經出現了我傳給骨科學長的手術照片了

在這個訊息高速傳達的時代, 真的需要謹慎小心地做好每件事情

因為不管好事壞事, 都是秒傳千里,無遠弗界!

王醫師後來就在他們醫院做術後追蹤

我也持續收到訊息說恢復發常良好, 一周後已經開始回醫院上班了

王醫師出院回家當天,疼痛已經恢復九成以上



幫同業醫師手術,壓力自然是有的,但也不是非常大

這就跟幫自己的家人親戚朋友手術治療一樣

外科醫師平常競競業業的工作, 精進,思考,累積經驗

總是要給予病患更好的治療

這種思考已經成為習慣

當這個病患是自己的家人,朋友,醫療同業,或者是有人特別關照的時候

自然不需要猶豫太多

因為對自己的技術確實是有信心

只需要穩定的平常心發揮即可

平常心才可以避免所謂的VIP 症候群!





#高雄長庚醫院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
#鄞宗誠醫師
#腰椎高度游移椎間盤突出

參考:

2021年8月14日 星期六

脊椎微創減壓手術: 加法不一定好!

前天用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的三位病人今天都開心順利出院了

其實手術後隔天早上,病人們都已經可以下床活動,傷口疼痛輕微

最重要的是手術前的下肢神經壓迫疼痛症狀都大幅緩解,腳麻的症狀也改善很多

這三位病患分別是40多歲的壯年男性,60多歲的阿伯,還有85歲的阿公

40多歲的病患是一個因為工作導致腰椎椎間盤突出(HIVD)造成的急性坐骨神經痛,手術目的相對單純,移除突出的椎間盤即可

而60多歲與85歲的病患則是長期的神經壓迫症狀(長骨刺),包含有下肢無力以及下肢麻痛的情形

這兩位年齡大病患手術前的X光看起來嚴重,腰椎幾乎每一節都有退化,還有輕度的腰椎退化性側彎


病患來就診我都會詢問


1.可以久坐嗎?  2. 下背平常會不會很痛?  3.是不是以臀部或腿的神經疼痛麻痺症狀為主?

還會請病患彎腰再站直

如果病患彎腰下去且站直動作順暢

那即使X光看起來退化相當明顯,甚至有輕度滑脫

採用單純的微創內視鏡減壓手術就能夠讓病患得到良好且快速的復原

因為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對組織的破壞少,不需要植入任何不屬於身體的植入物

(不管這種植入物是鋼釘,珠子(椎體間融合器),或者各種號稱彈性支架的材料)

即使號稱微創的植入物,都還是要破壞原本身體的組織才能放進去,都會佔據一個空間

微創減壓手術讓病患手術後原本的神經壓迫得到立即的緩解.還能維持原本下背的功能而不會增加下背疼痛的情形

減壓手術技術精湛且經驗豐富的醫師,減壓效果相當好,復發率更低

手術前根據MRI及臨床症狀病史精準定位病灶位置

任何手術都有風險

再有經驗的醫師也會有手術結果不滿意的病患

門診常看到病患抱怨手術後脊椎安裝了鋼釘,珠子(椎體間融合器),脊突間彈性支架後下背不舒服,疼痛,甚至比開刀前還嚴重的情形

手術後相對不滿意或併發症,有裝置植入物相比於單純神經減壓手術還要多!!

有些病患其實開刀前的症狀明明就只有下肢神經壓迫症狀,背痛並不明顯

病患說自己是接受微創手術治療,但事實是這樣嗎?

真正的微創手術,是考慮病患真正的病灶,仔細小心移除病灶,解除症狀,而不是一定要添加植入外來不屬於身體的醫材

即使醫材本身標註"微創"名稱, 但手術過程與傷口真的是微創嗎?

不管是病患還是醫師的思維,都應該有所轉換, 加法不一定比較好

現代人身體不舒服通常是因為身體有了病灶,而不是缺少什麼!

比如說身體長了不好的東西,藉由外科手術去移除它

脊椎椎間盤突出或者長骨刺壓迫神經,藉由外科手術去移除它

但病人的思維常常是自己是不是缺少了什麼才會有這個病灶

總希望吃了什麼特效藥或營養品,安裝替換了什麼高科技醫療材料,身體就能夠恢復健康,更新甚至更年輕,未來更不會有問題(加法思維!)

醫師想解決病患問題,也常常落入認為需要手術幫病患植入新穎設計的醫材植入物,就會對病患有幫助的思維! 導致解釋方向就會往偏向加法

如此加法思維,在有必要性適應症的情況確實有效 (比如說不穩定骨折,當然需要固定)

但在非必要卻使用的時候, 常導致花費的大量的醫療資源(健保資源或自費)卻沒有解除病灶,甚至還產生新的問題!!

不是說脊椎植入物就是不好, 而是任何手術步驟要有明確的需要性和適應症

原本其實只要移除病灶(減法)就可以解決病患問題,何必又要多一個不一定有必要的植入物(加法)? 

非必要植入物的風險多過好處 (鬆脫,感染,僵硬等等...)

遺憾的是,絕大部分病患確實無法判斷是否有需要醫療植入物!!

請參考:醫師,我開刀的材料要不要用自費比較好?

所以重點還是在醫師本身的態度與解釋,不要執著開刀就一定得幫病患安裝醫療材料或植入物,思維要以移除病灶為主,要尊重身體自然老化的進程

如此才能給予病患最適當的醫療建議!


微創脊椎內視鏡減壓手術優點

參考:

微創脊椎內視鏡 (21): 我的脊椎一定要做融合手術鋼釘固定嗎?

醫師,我開刀的材料要不要用自費比較好?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18):一個腰椎退化性側彎的案例

高齡脊椎手術 (一) :85歲的婆婆合併嚴重骨鬆骨折以及腰椎椎管狹窄神經壓迫

昂貴的手術就一定好?(一)

昂貴的手術就一定好?(二)

醫師,我的脊椎手術是微創的嗎? 

脊椎翻修手術(一)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12) 腰椎椎間盤突出合併馬尾神經徵候群

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 (14)一位腰椎椎間盤突出的醫師

#鄞宗誠醫師

2021年7月24日 星期六

脊柱側彎手術: 一個椎弓根特別細小的案例

    本月份手術的脊柱側彎病患小羽(化名)狀況很好在術後第五天出院了

我們叮嚀她記得要多吃一點,多補充蛋白質,才能長肌肉,復原得更快


進修回國剛好一年
我和合作的神經外科莊銘榮醫師每次都在小小的修正中前進,包含手術技術,神經監控與術後照護
每次的經驗在下一次手術繼續微調改善

目前這類相對單純五十度上下的側彎,處理起來很常規
手術的時間與住院天數也逐漸往一般脊椎手術靠近

這個病人比較特別的是,17歲,159公分的身高,但體重只有不到35公斤 (BMI約13)
椎弓根(pedicle)確實比一般人細小
手術過程倒是沒什麼高潮起伏
全部釘完椎弓螺釘後X光確認位置一次ok
術前有點擔心肩膀不等高, 還好術後不明顯,藉由姿態調整會逐漸改善

參加過兩次SRS年會(一次在美國Mineapolis, 一次在加拿大Montreal)
每次會議總有的debate就是置入椎弓螺釘的 (pedicle screw) free-hand technique (徒手技術) vs computer navigation (電腦導航技術)
這種辯論沒什麼結論,各有各的擁護者

每次不管使用電腦導航技術的專家說電腦導航多好用, 徒手技術大師直接展示許多超級困難的案例.

不過不管哪一種技術,都需要搭配術中神經監測
而這也是我們目前在這個領域治療病患的標準
每一台脊柱側彎手術都使用術中神經監測技術

多會一種技術總是好的,才能了解各自的優點與限制
科技產業確實推動著許多事情
進修時聽一位國外的學者說某州法令已經要求脊柱側彎手術醫師必需應用電腦導航技術才能幫病患開刀

我相信十年後科技與儀器相比與現在一定會有大幅進步
然而我們現在的徒手技術和大師們十年前相比,是否也仍還有不小的差距?

另外, 脊椎手術不是單一步驟,尤其是脊柱側彎手術, 將椎弓根螺釘安全的置入椎弓根中其實只是其中一個步驟而已,整個手術還包含許多其他重要的步驟,需仰賴有經驗的醫師確實的執行才行

2021年7月10日 星期六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 (13) 翻修殘留的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神經壓迫

阿明 (化名)是個50歲出頭的男性

去年因為脊椎椎間盤突出(HIVD)在外院接受過脊椎手術,術後坐骨神經疼痛有改善, 但左腿的麻痺緊繃感仍相當顯著, 經過了超過半年一直無法得到有效的消除

最近又安排做了一次核磁共振(MRI)追蹤, 手術醫師建議他持續復健治療

他這次來就診,是想聽聽看我對他這種情況有什麼建議,是否還有什麼治療可以有機會改善?

我看了看他的傷口,確實是相當微創, 一個不到三公分的傷口

而追蹤的脊椎MRI顯示有手術的痕跡, 原本的手術已經做到微創手術的原則,盡量保留脊椎小關節達到最小的破壞,保留脊椎穩定度,神經根背側的減壓空間也有做出來

然而仔細看核磁共振, 第五腰椎第一薦椎椎間盤的似乎仍有組織頂在神經根下方 (如圖) 

第五腰椎第一薦椎有做過神經減壓手術



術後再次追蹤的核磁共振


理學檢查以及影像評估之後. 初步懷疑神經根腹側可能仍有些許壓迫情形,雖然背側的減壓已經足夠了

也僅僅是懷疑,畢竟要將手術過後的影像和症狀做直接連結並不容易

而導致這個影像的原因並不清楚,可能是阿明自己手術後保護不足再復發.也有可能是原本手術後仍有些椎間盤突出的殘留

我並不覺得再次手術是個容易的選項

(1)第一次手術的細節不清楚,貿然再次手術有一定風險

脊椎翻修手術的結果較難預測, 左腿麻痺感和緊繃感有可能是還沒手術前病灶已經造成神經較長期的壓迫的後遺症, 即使現在術後的壓迫已經比術前改善,但尚未完全復原,

再次手術就能改善完全嗎? 

(2) 手術之後的部位都會有組織纖維化和沾黏的發生,尤其是神經根的沾粘,這也是大部分的醫師不太願意去處理脊椎翻修的手術,畢竟增加手術風險且預後又不確定; 而這種情況,也許寧可選擇直接作融合鋼釘固定手術

我問了問阿明背痛的情形, 他說背痛很輕微,主要還是腳麻緊繃為主

我跟他說脊椎同一部位要再手術處理比較麻煩,會遇到沾黏的問題

可能已經有不少醫師跟他說過同樣的話

那他問說,那是否可以作神經疼痛阻斷術呢?

恩, 的確可以,而且神經疼痛阻斷術也有診斷的功能,若能夠在阻斷術下症狀得到改善, 更能確定病灶所在,而且有可能有機會翻修成功


我先幫他安排了一個經椎孔的神經疼痛阻斷術( 將藥物從第四五腰椎L4/L5的椎孔打入,讓藥物釋放到第五腰椎第一薦椎 L5/S1 的位置)

神經疼痛阻斷術後,他覺得左腿症狀有部分的緩解

然而過了一個月後,他說症狀又回來了

因為神經疼痛阻斷術有效果,所以判斷若能將核磁共振上看到的神經的腹側壓迫再解除,應該會再改善目前的症狀,且因為仍然是微創手術的關係,對於原本輕微的背痛應該不會有影響

跟他以及家屬仔細討論後,他決定接受脊椎微創內視鏡翻修殘留椎間盤突引起的神經壓迫

這次手術當然比一般的手術要困難些,畢竟要處理沾黏組織,要小心撥動沾黏的神經,還要移除壓迫的椎間盤組織,還需要小心保留脊椎的結構

手術順利完成




術後一周回診, 我問他說有進步嗎? 他心情愉快地說,緊繃感改善很多了, 但小腿到腳仍然有麻痺感,但他已經覺得很滿意,畢竟就是一個相對單純(但不簡單)的手術步驟,達到相當程度地改善

這次手術傷口比他第一次更小

我很高興還是能用微創的方式來處理病灶,也沒有造成其他更大的問題也沒有導致脊椎不穩定

另外我在思考著, 如果第一次是採用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 由於內視鏡手術視野都在生理食鹽水下的環境操作, 根據國內外的專家們表示, 術後造成的沾粘相比於傳統手術輕微很多

若要再做翻修手術,理應更容易些!

#高雄長庚醫院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
#鄞宗誠醫師
參考: 

2021年6月14日 星期一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 (12)腰椎椎間盤突出合併馬尾神經徵候群

阿彥 (化名) 是40歲出頭的男性, 是高中同學的好友

他來門診就醫的時候, 右下肢坐骨神經疼痛已經超過一個月了

理學檢查發現同側及對側SLRT (伸直抬腿側試) 均為陽性

因為懷疑是腰椎椎間盤突出,且造成較為明顯的神經壓迫症狀

幫他安排腰椎核磁共振(MRI)檢查

檢查結果是發現第五腰椎第一薦椎有很大的椎間盤突出(HIVD)
第五腰椎第一薦椎椎間盤突出

阿彥剛開始想先採用保守治療,畢竟對於手術還是有所疑慮

經過一個星期之後,疼痛的感覺轉為劇烈,跛行嚴重,後來甚至出現會陰部麻痺合併小便便意感喪失

由於神經疼痛症狀惡化及馬尾神經徵候群症狀 (cauda equina syndrome)出現

此時若再拖下去,可能會有較嚴重的後遺症

建議需要馬上手術,移除椎間盤突出以及將壓迫的神經減壓

手術過程很順利!

此次手術也是採取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

手術中一開始從神經根的內側拿出第一個大塊的disc fragment的時候,住院醫師很開心的說 " 喔耶,手術結束 !!"

我當然也希望手術一下子就完成...

但這種影像上很大的椎間盤突出一定有許多隱藏的碎片

尤其在醫學會與許多專家交流討論更加有此認知

這病患也是好朋友特別關照的, 更不能馬虎

仔細探測了神經根的頭側,腳側,往外肩側及往內腋側的區域

務求將所有突出椎間盤碎片殘留拿乾淨

神經根因為壓迫造成發炎及腫脹的情形在內視鏡下看的很清楚
減壓後可以看到神經根明顯腫脹發炎

拿出好幾個椎間盤突出的片段




對我來說,內視鏡手術確實代表傷口小,短期恢復快

更重要的是透過更小的傷口可以在椎管(spinal canal )裡面看到許多傳統開放手術或者顯微鏡手術無法看清楚的角度

這次術後第一次回診, 阿彥神經疼痛已經緩解,  但還有輕微殘存的麻痹感(numbness) 以及右腳容易鐵腿的感覺

確實這種麻痺感是神經有某種程度損傷的症狀之一,尤其是出現馬尾神經徵候群, 確實需要一段時間恢復

但阿彥手術後只經過幾天休息, 又已經去上班一個星期了

實際上他是當月份第10例使用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的病患, 大部分的病患,只要不是從事粗重的工作(需爬上爬下搬重物或像司機須長時間坐著),基本上休息一周左右就可以回去上班了

雖然傳統開放手術也可以達到很好的神經減壓效果, 但術後疼痛與傷口復原所需時間比較長,相對於傳統開放性手術, 微創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確實疼痛感明顯較低,傷口復原快,能夠幫助病患更快回到工作崗位。

#高雄長庚醫院
#鄞宗誠醫師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