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脊椎微創手術 : 醫師,我的脊椎手術是微創的嗎?

        57歲的謝先生來到門診, 主訴為常常發作的雙下肢坐骨神經疼痛,走路無法走遠,走個10多分鐘雙下肢就麻痺疼痛需要坐著休息一下才有辦法繼續走, 臨床上呈現明顯的間歇性跛行(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

 病人自述症狀起起伏伏已有一年多了,最近發作越來越嚴重, 已接受過復健治療以及止痛藥物治療,但都無法改善。

病人就診的時候帶著外院的X片以及核磁共振 (MRI)

我看了看片子, X 光片是顯示輕微的腰椎退化現象,但無明顯不穩定情形。

核磁共振上顯示第4/5腰椎及第5腰椎第一薦椎的椎間盤已有退化情形(顏色相對於其他節較黑),另外合併第四五腰椎的椎管狹窄(spinal stenosis)及輕微的椎間盤突出 (disc buldging)。
病患的X光片,輕微的退化,無明顯不穩定

第四五腰椎椎管狹窄神經壓迫, 腰椎最下面兩節輕微退化

我詢問謝先生是否有下背痠痛的情形,他覺得症狀以下肢痠麻痛為主,但下背及腰的部分沒有什麼明顯症狀。

既然臨床症狀如此明顯,且影像學檢查可以佐證臨床症狀,我告知他可能需要手術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這時候謝先生問我, 醫師,那我的脊椎手術是微創的嗎?

最近越來越多人來就診詢問是否有微創手術? 而我每次問病人是什麼類型的微創手術,病患好像又說不上來,只知道隔壁的鄰居或者親戚朋友有接受過脊椎微創手術;或者在報紙廣播上聽到有醫院廣告所謂微創手術好像很厲害。

有的病人了解的微創手術有置放脊椎鋼釘,有的微創手術有放珠子(椎體間融合器的俗稱),有的微創手術有放墊片, 有些微創手術所費不貲, 有些微創手術傷口一個,有些微創手術傷口好幾個。

參考:

我只跟謝先生說,我們都有在做微創手術,微創手術的種類也蠻多的,每個病人的狀況不同,適合的方式也不同。

但總而言之就是減少組織的破壞,減少傷口的併發症與疼痛, 能夠安全且確實解決病灶,無實質功效的置入物不放入病患體內,確定有實質功效的東西該使用就使用

當然這樣說,病患還是很困惑,畢竟這是非常高度專業的手術, 病患怎麼能夠了解到底該用什麼微創手術才好?

所以多詢問,聽聽不同醫師的意見是很重要的!

當然隨著時間的演變以及醫療技術的進步,總有比舊一代的微創手術更新的微創手術產生,這些技術仍需要時間的觀察, 曾經也有許多號稱新的手術方式曾經流行一陣子最後沒能廣泛的使用與推廣。

一個外科醫師儘管經驗再豐富,技巧再純熟, 也需要不斷的精進,學習與進修,了解各種不同手術的優點與缺點,了解每個病患的問題所在, 才能給予不同病人最適當的治療與建議。


後來謝先生接受手術,因為沒有脊椎不穩定的情形也沒有下背的痠痛,我們將骨刺壓迫神經的地方(椎管狹窄處) 給予神經的減壓放鬆, 並且利用特殊器械很細膩地保留脊椎後側的結構,(包括脊椎脊突以及自身的韌帶) 保留穩定度,如此不需要使用鋼釘固定。

根據術前術後的比較,可以看出第4/5節的椎板有減壓,但後側脊突及韌帶等結構完整保留

謝先生術後兩天順利出院了,他出院時非常滿意,因為症狀確實得到改善,傷口疼痛也不明顯;

一個星期後回門診,他說他這幾天已經到澄清湖去散步了。

謝先生對手術很滿意, 我想這樣的結果也是符合微創手術的原則, 減少破壞,復原快速,確實解決病灶。

雖然謝先生的脊椎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最下面兩節腰椎有輕微退化情形,但並無造成症狀,因此不需要特別去手術處理, 否則這個年齡層的人群說不定有超過一半都需要手術了。我們要治療病人的問題,不是去治療影像,每個人都會衰老,有些退化的發現是很正常的。根據這樣的原則,減少不必要的手術步驟與風險,解決真正的問題,也是微創的精神。


另外一點就是當病人的狀況真的是較複雜,或者和脊椎型態不良有關的時候, 我們也要會大刀闊斧處理病灶,而不要拘泥於小傷口微創,否則無法解決病灶,造成後續的種種後遺症不可不慎。

參考: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醫師 我怎麼四肢越來越無力?


         這個60多歲的丁先生(化名), 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長期抽菸,還有心臟冠狀動脈疾病, 不久前才因為心絞痛做過心導管放了支架。

         他抱怨雙腿雙手無力麻痺好多年了,這半年來越來越嚴重才開始就醫。

         除了四肢無力麻痺之外, 他也覺得頸部,腰部酸痛, 雙側下肢從臀部延伸到小腿的情形非常明顯不舒服。看他走路不但緩慢,而且搖搖晃晃,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摔倒的樣子(unstady gait) , 現在都需要太太攙扶或者用拐杖, 有時外出乾脆坐輪椅。

         丁先生來到我的門診, 順便帶了張外院的光碟片, 有腰椎的核磁共振 (MRI) 也有 頸椎,腰椎的X光片。

         X光片可以看到腰椎的退化明顯,有骨刺, 第五腰椎第一薦椎似乎有椎弓解離(L5 spondylolysis)的情形, 多節段腰椎椎間盤退化病變;核磁共振(MRI)顯示明顯的腰椎多節椎管狹窄 (lumbar spinal stenosis), 可以解釋病患雙下肢疼痛的原因。

         但頸椎X光片看起來似乎更嚴重, 第4/5節頸椎有滑脫, 第5/6,6/7 節脊椎椎間盤退化性病變, 頸椎的顯示正常應有的前凸型態消失 (loss of lordosis)。
腰椎椎間盤退化,第五腰椎疑似椎弓解離
腰椎多節椎管狹窄 (Lumbar spinal stenosis)
頸椎退化滑脫,椎間盤退化,喪失正常前凸型態(loss of lordosis)
           由於病患走路不穩,四肢無力合併麻痺, 我幫他做理學檢查, 發現出現下肢膝反射增加 (hyperreflexia),  右下肢陽性的Babinski sign (+) 以及右手陽性的Hoffmann's sign(+)。


膝關節的深肌腱反射增強(hyperreflexia)



右手的Hoffmann's sign (+)



Babinski sign(+)



        此時強烈懷疑病患有頸椎退化性脊髓病變 (cervical myelopahty), 於是很快安排了頸椎核磁共振檢查,果然在第四頸椎至第七頸椎(C4/5~C6/7) 之間出現脊髓壓迫(spinal stenosis), 已經出現了異常的影像訊號改變(signal change), 這顯示壓迫的情性較嚴重且神經病變預後(prognosis)比較不佳。
頸椎椎管狹窄合併脊髓病變 (C4/5~C6/7)
            經過了我們詳細的解釋,丁先生了解了他病痛最可能的原因,但他也擔心他的內科疾病會有很高的手術麻醉風險,這也是外院醫師不願意幫他處理的原因之一。

         最後病患自己再三的考慮, 相信醫師的經驗技術以及團隊醫療,他還是希望能夠接受手術治療, 當下我要求他馬上戒菸,因為這也會影響到整個手術的成功率。

         我們清楚地告知手術的風險, 該如何手術以及術後可能恢復的情形。

         由於丁先生本身身體條件不佳,因此不建議一次性手術, 經過與他及家屬反覆討論, 丁先生決定先處理腰椎的問題 (考量的因素多,尊重病人的選擇)

         我們先幫他先施行腰椎手術, 術中處理了腰椎椎管狹窄的情形, 另外也如同術前的發現,,第五腰椎有椎弓解離(L5 spondylolysis)的情形, 我們也幫他施行了第二腰椎至第一薦椎椎體融合固定手術,以緩解椎間盤退化及椎弓解離造成的下背疼痛。
施行腰椎神經減壓手術及椎體融合固定手術
         手術後丁先生說從臀部往下傳遞的疼痛感已經解除了, 但經過了三個月發現依然四肢無力麻痺並無改善 (如同術前我們預告的情形一樣)。

        等腰椎手術部位狀況穩定, 接下來就處理頸椎退化性滑脫及壓迫情形。

        而頸椎手術經過詳細計畫,從前側施行兩節椎體切除(corpectomy)及第四頸椎至第七頸椎的融合固定手術,使用特製的頸椎撐開固定器

        考慮用此方式的原因是因為頸椎脊髓壓迫的位置在在前緣 (從第4/5頸椎交界橫跨到第6/7頸椎的連續性壓迫),需做椎體切除才能完整減壓,且因為病患的頸椎形狀不佳,第4/5頸椎滑脫,需給予穩定,單純後側減壓手術(Ex:椎板成型手術)可能不夠。

        從前側頸椎手術雖然較費工夫,但能夠一次解決病患的問題,緩解神經壓迫並穩定頸椎。
頸椎前側兩節椎體切除(corpectomy),可以看到脊椎完整減壓後的頸髓有膨脹的情形
           這階段的頸椎手術後隔天,病患馬上感覺到大腿變得稍微比較有力了, 抬起來的動作比較快,手術後頸圈保護。

        病患術後第三天順利出院; 手術後一周回門診, 傷口復原良好, 我對丁先生說,接下來就要靠復健以及自己的休養與復原能力了。可以定期服用維他命B群等有助於神經保養的藥品,幫助神經的修復與功能復原。

        其實頸椎脊髓病變是否能夠有效的復原,和頸椎脊髓壓迫的程度,壓迫的時間,病患的年齡以及術前已發生症狀的嚴重程度都有關係,也和核磁共振的訊號變化也有關係;但總體而言,對於已有症狀的脊髓病變, 非手術治療是無法緩解惡化的進展

        及早手術治療, 也許仍無法讓已經出現病變的脊髓完全復原到完全正常的狀態 , 但至少讓它有機會不要繼續惡化下去。此時就需要選擇對於手術有把握的醫師,減少手術風險與併發症。
        壓迫解除只要神經功能能逐漸恢復, 便能夠改善病人生活的品質。

       此病例也再次提醒我們, 對於病人需要有整體脊椎的評估, 否則容易漏掉隱藏在背後的問題;診視病人需仔細觀察,充足的知識與完整的理學檢查。若只治療表面或第一次看到的病灶,容易發生治療效果不佳或延誤治療的情形。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一個脊椎骨髓炎惡化合併腰椎滑脫椎管狹窄的病例

              阿英是個50多歲的女性,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疾病的病史。經常抱怨慢性腰痛還有常常雙下肢麻痺疼痛的情形;三個月之前曾經因為發燒合併劇烈的背痛到外院求診,經過詳細的檢查之後診斷為脊椎骨髓炎,那時候曾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並無積極的手術處置,症狀仍然持續。

三個月之前的X光片以及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第十二胸椎第一腰椎有骨髓炎合併脊椎椎體有部分侵蝕,而第四五腰椎滑脫合併嚴重的椎管狹窄,另外可以見到腰椎都有一定程度的退化
            阿英出院後繼續經過三個月的口服抗生素治療,但背部疼痛卻逐漸加劇,合併雙下肢的麻痛亦更嚴重,因此轉診至本科門診求診。檢查發現原本診斷為骨髓炎的地方骨缺損更嚴重了,抽血檢查發現發炎指數CRP:43mg/L (正常<5mg/L), 血球沉降速率ESR:66 mm/hr (正常0~35).
第十二胸椎第一腰椎骨髓炎導致骨缺損更嚴重導致有後凸的情形,電腦斷層掃描亦可見到多節腰椎退化嚴重
       
            經檢查後告知阿英目前的問題有三個: (1)第十二胸椎第一腰椎骨髓炎,活動期,骨缺損嚴重,若無手術治療繼續塌陷的機率很高,且感染目前只靠抗生素效果不佳 (2)腰椎椎管狹窄合併神經壓迫明顯,導致下背疼痛及下肢症狀。(3)多節腰椎椎間盤退化,亦可能為長期下背痛原因之一。考慮手術是要只解決感染,或者要感染及退化性病灶一起處理 ? 風險如何?這些都是手術前我們和病人須溝通了解的地方

            由之前的病例分享-持續背痛合併發燒,小心脊椎骨髓炎,我們已經知道脊椎骨髓炎並非不能使用內固定器治療,過多的內固定器仍然使得後續感染復發的疑慮增加。如果這個病患不考慮有感染的情形,僅對於腰椎第四五節滑脫合併椎管狹窄的治療,應該會使用神經減壓手術合併內固定器 (椎弓釘併椎體間融合器)使用。但因為這病患本身有感染的情形, 為了達到治療的目的但又不至於有過多的植入物,因此我們便捨棄椎體間融合器(Cage)的使用,僅使用椎弓釘固定。

           我們為阿英施行的治療為第十二胸椎/第一腰椎從後路經椎孔前側椎間盤及椎體清創手術,再加上骨骼移植重建手術, 另外第四五節滑脫施行減壓手術,椎弓釘從第十胸椎固定到第五腰椎固定。
經過仔細確實的清創手術,許多壞死的組織被移除,再將病患自體取出的骨骼合併異體骨來重建前側骨缺損
(1)手術後,可以見到植體重建的部位; (2)經過九個月的追蹤,可以見到第十二胸椎及第一腰椎已經藉由補骨完全融合再一起了 (3)可以看到第四五腰椎後外側也發生融合穩定了;(4)可以見到第四五腰椎接受椎板減壓的治療
            手術後她的發炎指數很快下降,出院前已經降至7 mg/L, 手術後復原相當良好,症狀已經緩解,包含了背部疼痛以及下肢痠麻痛的情形。病患出院後及後續的追蹤感到很滿意。

            從這個病患我們可以學習到,脊椎骨髓炎可能和原有退化性病灶一起出現,如何小心翼翼的施行一次到位手術處置並避免併發症的發生,需要有純熟的手術技術(包含清創,補骨重建,穩定)及感染控制的觀念。

參考:
合併腰椎骨髓炎(spine osteomyelitis), 腰肌膿瘍 (Psoas abscess) 以及頸椎硬脊膜外膿瘍 (epidural abscess)的病例
一個罕見的嚴重脊柱後凸畸形合併脊椎骨折及感染的案例

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持續背痛合併發燒,小心脊椎骨髓炎

        60 歲的簡女士, 一個多月前跌到之後開始背部疼痛,最近有發燒的情形,背部疼痛即使吃止痛藥,休息仍無顯著改善。因此先到外院做檢查, X光發現在脊椎處有陰影, 骨頭有被侵蝕的情形,經過一周的治療之後病情無明顯改善, 因此轉診來本院後續治療。
X光可以看到在第十二胸椎及第一腰椎有骨侵蝕(bone erosion)的情形,第十二胸椎下方終板(endplate)有顯著破壞
         從X光可以看到主要病灶在 第十二胸與第一腰椎之間, 第十二胸椎椎體下方的終板(endplate)已有明顯的破壞(destruction)的情形。
         簡女士抱怨背部疼痛,起身活動很困難,且晚上平躺時也持續疼痛, 最近還感到兩側大腿比較無力。
         抽血檢查發現發炎指數 CRP=70 mg/dL, 正常是<5 mg/dL,強烈懷疑是脊椎感染,因此安排了核磁共振(MRI)檢查。
MRI 檢查,證實第十二胸椎及第一腰椎的感染,椎管因為前側的感染組織有些微壓迫
           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確定是脊椎骨髓炎及椎間盤感染 (Infectious spondylodiskitis). 
     
            脊椎感染大部分屬於抗生素治療為主,但發生以下情況時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1 .即使經過抗生素治療仍然感染控制不良 
     2. 感染造成的脊椎結構不穩定導致劇烈疼痛  
     3. 因為感染造成了神經壓迫症狀需手術解除  
     4. 感染合併有較多的膿瘍產生,即早手術清創幫助感染的控制
     5. 其他任何手術的施行對於病患有幫助的情形
             另外手術時可以取得較大量的檢體做細菌培養, 如果可以培養出明確的病原菌,這樣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更有針對性。

             因為簡女士已經在外院有治療過但效果不佳, 背痛無法改善,同時又合併了雙側大腿的無力, 與病患討論後, 決定施行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的原則是 (1) 對於感染部位給予有效且足夠的清創 (2) 對於脊椎結構穩定給予支撐(或減少破壞), 幫助症狀的緩解。

             有人可能會質疑, 在骨骼部位遇到感染的狀況時,內固定器往往會導致有細菌的附著增加感染風險,但結構不穩定時脊椎內固定器亦有需要使用來維持脊椎的穩定性來減輕症狀。

             其實已有研究顯示當脊椎處於較好的穩定度時感染較容易控制, 且因為脊椎部位的血流分布較佳,抗生素較容易到達病灶, 因此脊椎內固定器使用並不是脊椎感染的禁忌症(當然如果手術能達到治療的效果且不需要放置內固定器是理想的)。

             而我們之前的許多經驗也已證實脊椎內固定器使用在脊椎感染清創手術後使用仍能夠取得相當高的成功率。

              此次選擇的手術方法是經由後側路徑經雙側椎孔椎間盤感染清創手術合併自體骨移植補骨及內固定器使用。

              手術時盡量保留脊椎後側的結構,包括脊椎脊突,脊突間韌帶,椎板等等。

              利用此方法可以達到相當程度的清創, 清除的感染及壞死組織並不亞於從後腹腔路徑的清創手術。
手術清出感染的組織

            經過徹底清創之後再將混合著抗生素的自體骨填補在清創後的空間(Impaction bone grafting)並置入脊椎鋼釘固定穩定脊椎。
手術後當天的X光, 鋼釘從第十一胸椎到第二腰椎固定, 感染的椎節亦有打入椎弓釘,但避開感染的中心,亦可見原本感染骨侵蝕的部位已有自體骨植入填補
            手術後三天簡女士可以穿背架坐起

            手術後一周, 發炎指數已從60下降至22

            雖然細菌培養並無培養出確切的細菌 (可能是手術前已經使用抗生素治療造成的影響)

            我們仍使用可以抗金黃色葡萄球菌(骨科感染最常見的細菌)的抗生素治療約三周,病患順利出院,出院時背部疼痛及大腿無力的情形均有顯著改善。

            手術後一個月,發炎指數已經降到1 mg/dL (正常<5 mg/dL)

            經過三年的追蹤骨髓炎無復發。

             而X光的追蹤 , 亦可以看見第十二胸椎與第一腰椎已完全融合,內固定器無鬆脫的情形
手術後12個月,可以看到補骨的地方已完全融合成功
             從此病例我們可以瞭解,對於脊椎骨髓炎的治療,需針對每個病患的嚴重程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包括各種手術與非手術的治療。

            一個脊椎外科醫師亦須熟悉各種脊椎感染手術治療方法,才能針對不同情況的病患選擇最適當的治療策略,也能在當發現一開始的治療效果不佳時,能夠轉換到其他的方法解決問題。
       

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醫師 我的骨頭都嚴重疏鬆了可以手術嗎 (一) ?

        70多歲的阿婆來到門診, 身體稍微往前傾,走路一跛一跛的。

        來的時候有兒女一起陪她過來, 說是朋友介紹來的。

        阿婆主訴是下背痛且伴隨有下肢疼痛麻痺的情形多年了,幾個月前走路不太穩又有跌倒,背部疼痛越來越劇烈,範圍也蠻大的,在床上翻身或起身都很難受。

        之前跌倒的時候已有在外院照過X光,發現腰椎第三四,四五節有滑脫(spondylolisthesis)還伴隨有第十二胸椎壓迫性骨折 (compression fracture)。
X光片,發現腰椎第三四,四五節滑脫,第十二胸椎壓迫性骨折, 骨質看起來很疏鬆

         阿婆已有接受過骨質密度掃描 (BMD),發現 T-Score: -4,  屬於嚴重骨質疏鬆(osteoporosis), 已經開始接受骨質疏鬆的藥物治療。

        經過兩個月的保守治療,發覺背痛好像越來越嚴重,而且下肢仍然疼痛麻痺導致行走不便。

        家屬和阿婆都想要接受手術,但有醫師跟他說她骨質密度很差,如果滑脫要鋼釘固定可能會鬆脫,麻煩更大。

        也有建議她可以考慮灌骨水泥椎體成形手術就好,但第十二胸椎壓迫性骨折似乎已塌陷,可以灌骨水泥的空間不多。

         阿婆的兒子開口就直接問:「醫師,我媽媽這種情形能夠開刀嗎? 風險會不會很大?」

         我看看阿婆的病歷, 有高血壓,沒有糖尿病, 有胃潰瘍病史, 可能和吃止痛藥有關,倒是沒有什麼心臟疾病。

         我跟他說,手術一定會有風險,尤其年紀比較大的,術前都要經過麻醉科評估, 另外骨質疏鬆這麼嚴重, 而且她的脊椎問題比較多,疼痛的來源不是單一原因,比較複雜。而背痛可能是因為壓迫性骨折引起的, 也可能是因為滑脫椎間盤退化引起的,到底哪邊為主因很難說,也可能兩處都需要處理。

         幫阿婆檢查的時候發現她的疼痛部位除了背部,還有腰部也很不舒服, 所以應該兩處都有貢獻;而下肢疼痛比較有可能是因為腰椎滑脫處的椎管狹窄神經壓迫引起的症狀。

         如果病患有考慮手術,且風險能夠了解能夠承受, 則需要做進一步檢查清楚才能明確討論手術方式。

         阿婆的兒子又問:「可是骨質疏鬆這麼嚴重打脊椎鋼釘固定不是會鬆脫嗎?」
<網路圖片> 骨質密度的差異,直接影響到脊椎鋼釘的穩定程度

         我回答:「 骨質因為比較疏鬆,的確會增加脊椎鋼釘鬆脫的風險, 所以年紀較大骨質疏鬆的病人背痛不是很嚴重而是神經壓迫症狀為主,我也會考慮只處理神經壓迫部分即可。但有些病人不得已真的需要鋼釘固定才能穩定脊椎, 對於這類骨鬆病人我們也有豐富的經驗,可以藉由手術方式來增加鋼釘的穩定度,減少鬆脫, 以及搭配後續的骨質疏鬆治療, 成功的病例也蠻多的」

       過了一個星期後, 阿婆和她兒子決定接受手術了, 因為吃止痛藥吃到胃痛, 最近都不太敢吃藥, 也因此疼痛依然無法緩解

       我先安排了電腦斷層掃描, 而她剛好也在外院做了核磁共振掃描, 順便把片子也帶了過來。
檢查結果發現,原來骨折處不只一處,還有第十胸椎的壓迫性骨折,而腰椎滑脫處椎間盤退化嚴重,已有空洞形成,這也是疼痛來源
        我跟阿婆和家屬討論, 阿婆的脊椎病灶蠻多的, 若只處理骨折處比較簡單, 用椎體成形術即可, 麻醉手術風險較低, 若要一起解決腰椎滑脫部位及神經壓迫部位須採用神經減壓手術及椎體融合固定手術。

        而脊椎內鋼釘固定再加上骨水泥穩定(cement augmentation), 加強脊椎鋼釘的穩定力量, 減少鬆脫 ,這種方法國內外已經行之有年了。
國內某知名醫學中心的報告發表在國際期刊, 證實脊椎鋼釘使用骨水泥輔助固定, 明顯固定力量比單純只使用鋼釘固定強上許多,有些甚至可以達到10倍的差異,這種差異在骨質疏鬆的情況下尤其明顯

        阿婆與家屬決定接受手術,考慮年紀較大及麻醉風險,我們先幫她局部麻醉下施行第十胸椎及第十二胸椎的椎體成型手術,手術術後背部疼痛改善 (疼痛指數VAS:8---->4), 翻身比較輕鬆了, 但腰部疼痛及下肢麻痛仍然持續;此時阿婆及家屬對醫師比較有信心了,幾天後她接受了腰椎的神經減壓及融合固定手術。
第十,十二胸椎骨折處使用經皮t穿刺椎體成形手術, 腰椎則使用神經減壓及椎體融合固定手術合併骨水泥使用穩定脊椎鋼釘

          手術後下背痛以及下肢疼痛有明顯緩解,一個星期左右阿婆順利出院。

          手術後兩週回來門診追蹤,已可以順利自行行走,阿婆覺得手術後比術前進步多了,下肢的疼痛指數從6分進步到2分 (VAS 6---->2),背部疼痛指數從 8分進步到3分 (VAS:8---->3)。

          手術後三個月追蹤, 鋼釘無鬆脫, 止痛藥使用量已降到一天一顆即可 , 行走距離與時間持續增加中。



         我還是跟阿婆強調說, 像骨質這麼疏鬆的情形, 已經發生骨折了,再度發生骨折的機率比平常人高很多,所以小心走路,不要跌倒才是最重要的,當然骨質疏鬆的治療不能間斷。

         從這個病例我們也學習到,其實骨質疏鬆的盛行率與影響其實是非常大的, 而且有時候隱性骨折不容易被發現(如同本例的第十胸椎骨折), 當然我們可以利用手術方法與技術來解決手術遇到的骨鬆問題,但其實病患本身的骨質密度並不容易改善,隨著年齡變大是一直走下坡的。 也許年輕時存好骨本與肌力,好好保養,注意飲食,運動,比年老時各種藥物的治療還要重要。

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一個脊椎骨折癒合不良合併駝背,經手術治療矯正之病例

          62歲的美珍 (化名),這次來到診間,主訴自從半年前車禍受傷之後到現在背部疼痛持續且加重,而且感覺到左腿有麻痺疼痛的,而且有愈來愈駝背的傾向。
          我看了看她帶來的半年前的X光片, 第一腰椎有壓迫性骨折,部分骨缺損,而腰椎也是已經有明顯退化的情形。

          由於目前症狀嚴重,先請她去照X光,看看目前的狀況。
第一腰椎骨折,經過半年,反而塌陷更嚴重,呈現明顯後凸(kyphosis)變形

           結果此次X光發現第一腰椎椎體的塌陷更嚴重了,局部呈現一個明顯的後凸(kyphosis)變形,椎體剩下一半左右呈現三角形 ;且骨折碎片應該有導致神經壓迫,這是一個脊椎骨折癒合不良合併變形且神經壓迫的狀況。

          她問我該如何治療? 適不適合灌骨漿? (請參考: 醫師,我背很痛想要灌骨漿)

         我跟阿珍說她的狀況已經有明顯的骨缺損了,椎體下方的終板(end plate)已經破壞,並不適合作骨水泥注射(經皮穿刺椎體成型手術),因為椎體成型手術最好是周邊,尤其上下終板的部分還算完整,而將骨水泥灌注的椎體中間待其硬化產生支撐效果,若下方的終板已經缺失,骨水泥灌入也無法復原椎體形狀,骨水泥滲漏的機會增加。

          我安排了核磁共振(MRI) 與電腦斷層( CT),評估神經壓迫與骨骼缺損的情形

檢查發現骨缺損嚴重,有骨碎片往後壓迫神經

         治療的重點是如何矯正變形? 如何穩定脊椎? 如何讓骨折處癒合? 神經壓迫症狀如何處置?

         此次治療採取了後側路徑第一椎體補骨重建手術,合併內固定器固定椎體融合術, 由於左下肢有神經症狀,因此也做了部分開窗減壓手術,盡量保留後側結構,維持穩定性

       補骨重建手術採用經過嚴格保存過程骨骼銀行的異體骨移植 (allograft)

骨折椎體上二下二固定及補骨手術,重建第一椎體,手術後六個月的追蹤

         手術後可以見到原本嚴重骨缺損的第一腰椎被重建了, 原本嚴重後凸(kyphosis)的情形被矯正,而左下肢疼痛的症狀也緩解了。

          美珍她手術後兩天可以正常下床走路,手術後穿戴背架保護,約一個星期順利出院。

          手術後半年回門診追蹤,可以彎腰, 無明顯疼痛, 對於復原狀況感到很滿意。
         半年後追蹤X光,與無明顯變化,無內固定器鬆脫的情形,表示手術部位的脊椎已逐漸融合且補骨處逐漸癒合。

病患駝背狀況改善, 可以順利彎腰
          從此病例,也讓我們了解脊椎外科會處理到各種不同的脊椎骨折狀況,從簡單到複雜;每種受傷情形也許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治療方式;脊椎外科醫師需要熟悉各種手術技術,才能針對不同狀況的病患及病灶給予適當的評估與治療。

     2021-5補記:  這個月病患又回診了,好幾年不見, 原來是出了車禍,她很擔心自己開刀的部位有沒有什麼問題,於是趕緊幫她照X光, 還好一切正常, 矯正的角度都維持很好。

  

2016年8月2日 星期二

洗腎病患腰椎嚴重退化性側彎合併神經壓迫

         阿財(化名)今年年初來到門診,走路的姿勢身體歪向一側還往前傾,走路一步一步很緩慢,臉上露出痛苦的表情。
         阿財今年六十多歲,是個洗腎病患,已經洗腎超過15年了,他說他下背痛很多年了,越來越嚴重,身體越來越歪,走沒幾步就要休息,雙腿又酸又麻又痛,實在是忍受不了。 已經看過很多醫師,每個醫師看到他的X光都搖頭說很嚴重,需要開刀才會好,但也跟他說洗腎病患風險相當高,骨質又不好,他聽聽也只好打消念頭。

          我請他先照個X光, 果然是一個嚴重的退化性脊椎側彎,肯定已經很久了,能夠放到這麼嚴重還沒有處理,忍耐力驚人。

X光呈現嚴重腰椎退化性側彎, 腰椎前傾
           他去年還有做過全身骨質掃描(BMD), T-score :-2.9. 屬於嚴重骨質疏鬆患者
   
           阿財說他目前對所有的止痛藥已經沒有感覺了,真的希望能夠開刀解決問題,他的內科醫師也建議他接受手術治療,因此介紹他過來本科門診。

            這個病患我幫他安排磁振造影(MRI), 了解神經壓迫的情形, 又安排了電腦斷層掃描(CT),希望了解骨頭結構方面異常是否有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

電腦對曾顯示椎體明顯變形, 脊椎小關節嚴重病變合併脫位,椎間盤空洞化嚴重
若要打鋼釘路徑不明
磁振造影顯示非常嚴重的神經壓迫,幾乎沒有空間,難怪跛行的症狀相當明顯
            我問問阿財本身有沒有抽菸喝酒的習慣,他說沒有抽菸喝酒,生活習慣正常;若是還有抽菸的習慣,手術失敗的機率會增加許多。

            這個手術困難處在於 :
                (1) 脊椎側彎嚴重,結構變形,因此把脊椎鋼釘精準的打入正確位置的難度變高,若無打入正確位置可能會傷及神經  (2) 骨質疏鬆, 增加脊椎鋼釘鬆脫的風險 (3) 洗腎病患骨融合能力較差,若脊柱無良好融合成功,日後鋼釘鬆脫的機率大增 (4) 神經壓迫嚴重, 神經減壓過程之中導致神經損傷,硬脊膜破裂的風險增加 (5) 洗腎病患的傷口癒合能力較差,感染風險增加 (6) 手術中較容易流血,增加手術麻醉風險。

          我跟阿財及家屬解釋手術的風險, 他說他理解了,願意放手一搏,不然真的是太痛苦無法生活,他相信醫師的技術以及醫院能夠提供良好的照顧。

          因此我們就幫阿財施行了手術(神經減壓,矯正及融合固定手術)。 藉由過去經常處理這類手術的經驗以及完善的開刀房器械設備 (包含X光定位導引, 導航, 超音波骨刀增加手術安全,以及良好的麻醉及護理照護)。

         阿財手術一切順利, 術後雙下肢輕鬆多了, 身體也挺起來,走路不再歪歪斜斜,阿財順利於手術後第四天出院,出院後兩個月追蹤,目前活動相當自如,無甚疼痛感,不需要藥物服用。
         
         一般的腰椎退化性側彎手術,因為手術的節數較長,病人住院時間大概一個星期左右, 阿財雖然是洗腎病患,但手術後第四天就已經覺得恢復很多了要求出院; 儘管我們覺得他可以多住幾天,但他回答復原良好, 回家休養即可,精神與意志力令人佩服。

          從這個病患讓我們學習到意志力(心情,樂觀等等) 有時候是可以克服身體的病痛, 但醫療能夠幫忙解除病痛的的還是交給醫療專業,意志力配合醫療相信可以讓身體復原更快。

       
手術矯正側彎的脊椎, 術中利用骨水泥來幫助脊椎鋼釘的固定,減少鋼釘鬆脫機率,對於骨鬆病患特別有幫助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醫師 , 我背很痛想要灌骨漿(一)

這是一個85歲的阿婆, 抱怨背痛已經三個多月了, 雖然經過休息,吃藥仍然沒有改善, 每天從床上起身或變換姿勢都很痛苦, 她聽人說"灌骨漿"很有效,來門診要求是否可以幫她治療。

阿婆之前就已經有嚴重個骨質疏鬆了,髖部還曾因為跌倒骨折接受過手術治療, 骨密度檢 (BMD) T score < -3,屬於嚴重骨質疏鬆的患者。脊椎X光可以見到第一腰椎與第十二胸椎壓迫性骨折, 第一腰椎屬於陳舊性骨折,第十二胸椎明顯可以看見骨折癒合不良的情形;而阿婆之前髖骨骨折之後已經有接受骨質疏鬆的藥物治療了。
第十二胸椎壓迫性骨折癒合不良,椎體中間有空隙,椎體已變形
由於受傷已經超過三個月,疼痛仍無法改善,甚至連翻身都感到痛,在門診時判斷這種情形可以採取經皮穿刺骨水泥灌注(椎體成型手術) 治療, 相信能夠得到良好的疼痛控制,於是先安排MRI核磁共振檢查(確定骨折癒合不良處部位,有時隱性骨折X光無法看出來,也可以找出是否有其他病理性病因的骨折或病灶)

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在第十二胸椎有個骨折癒合不良的情形,第一腰椎的陳舊性骨折雖然嚴重椎體變形但已經癒合中,非主要疼痛來源,因此我們決定幫阿婆施行第十二胸椎經皮穿刺椎體成型術(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核磁共振檢查, 可以找出骨折癒合不良處或新生骨折處
椎體成型術可以用門診手術的方式進行,病患不需要全身麻醉,意識保持清醒, 微創傷口約0.3公分, 治療時間約30分鐘即可完成,灌注的骨水泥屬於較安全的脊椎專用低溫骨水泥,降低骨水泥滲漏導致神經損傷風險。手術後因為骨折癒合不良縫隙的部位被骨水泥固定穩固,因此疼痛可以有感的緩解。
 
阿婆的椎體成型術過程(vertebroplasty)
 
      手術後從X光可以見到椎體骨折的裂隙被骨水泥填充,甚至椎體的高度也比術前恢復。

椎體成型術前與術後X-ray

回診時阿婆終於露出了笑容,跟我說改善很多了,非常高興,否則不知道還要受苦多久;

我也很高興一個有效的微創治療能夠幫病患解決疼痛的問題。

對於脊椎椎體成型術(vertebroplasty),之前曾有許多文獻討論此治療的必要性,然而比較有爭議的是幾年前某權威醫學雜誌提出說脊椎骨鬆骨折的病人是否有經過椎體成型術治療一年之後的追蹤,臨床上疼痛的表現是沒差別的。(此文章一發表, 各種不認同的意見也隨之而來,引起大家廣泛的討論)

其實對於一個脊椎科醫師來說,大部份門診追蹤的脊椎骨鬆骨折病人的確都是以保守治療為主, 以休息,疼痛控制,骨鬆藥物治療, 經過一段時間,病患的疼痛就慢慢改善了, 骨折處逐漸癒合,即不需要再進一步的介入性治療。

即使有的病人一開始受傷非常疼痛,但給予有效的治痛藥物,臥床休息,大約也有六成以上可以獲得明顯的改善。所以給予病患足夠的止痛1~2週發現有明顯改善,這樣後續改善的機會較高,持續觀察即可。

能夠用保守治療就"明顯"改善的病人,的確不需要接受椎體成型術的治療。

但有些病患即使已經保守治療一段時間了(數週~數月),仍然感到疼痛不舒服,如果是因為骨折癒合不良或者癒合較緩慢引起的,椎體成型術就是一個很好的治療方法,因為它"縮短"了劇烈疼痛的時間。

重點就是這個治療治療的時間點是否有"時間價值"


病痛的一般情況有以下三種狀況:

    不治療也好很快-------->   保守治療,觀察即可
    不治療不會好---------->    建議積極治療
    不治療會好,但拖很久--------->   考慮治療,讓病患自行選擇
 
我們從病患的年齡,折型態,骨鬆程度,日常活動度,疼痛嚴重度與藥物給予後疼痛的改善程度來判斷治療介入的時機, 雖然一般說椎體成型術施行的時間是受傷後六週到三個月保守治療無效, 但經各種狀況判斷保守治療的效果不好的機率較高的話,我們可以及早替病患施行椎體成型術,減少病人臥床,吃藥與疼痛的時間。

當然,椎體成型術只是脊椎骨折手術治療的其中一種方法,並非適用於所有情況,而手術後持續的骨質疏鬆治療是必需的,畢竟發生骨鬆骨折後這個人下次再出現骨折的機率就大大提高了。

參考

醫師,我的背很痛想要灌骨漿 (二)
醫師,我的背很痛想要灌骨漿 (三)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利用微創脊椎鋼釘治療的一位脊椎骨折病患

         阿華(化名)是個40多歲的女性,在一次重大工安事件中恰好經過現場不幸被波及導致脊椎受傷, 當天受傷的人數還不少,陸續送至本院治療, 有些比較緊急的馬上接受手術,其中也包括脊椎骨折脫臼 (fracture-dislocation) 導致脊髓損傷 (spinal cord injury)以及嚴重爆裂性骨折的(burst fracture)的病患。阿華因為病情相對來說較輕微,因此先住院觀察。
       
第十二胸椎,第一腰椎骨折,一開始判斷覺得骨折的程度不算太嚴重
       通常我們遇到脊椎骨折的病患,都會根據X光的特徵看是否屬於不穩定需要手術或者採取保守治療即可, 比如說是否有神經擠壓症狀, 椎體壓扁程度是否有達到50%, 椎體前側壓扁前傾角是否達到25~30度, 當然這只是一些客觀的標準,還需要根據每個病患的狀況,年紀,工作需求,疼痛改善情形來決定治療的方向。
     
        阿華住院後約一周,疼痛仍然明顯,且依然翻身困難,和一般輕微的壓迫性骨折經過臥床休息,疼痛控制都會有顯著改善的狀況不同。再次判讀X光,發現這不是單純的壓迫性骨折,而從椎體前到脊椎後側的軟組織都有損傷。
 
第十二胸椎爆裂性骨折,和第十一胸椎的脊突間距明顯增加,這是一個前側壓迫,後側牽拉型(flexion-distraction)受傷型態,包含後側脊間韌帶(interspinous ligament)的撕裂
根據TLICS, 此種骨折型態可以採取手術治療
         由於阿華的疼痛改善不佳,明顯的脊椎不穩定症狀,她決定接受手術治療,我們採取的方式是利用脊椎微創鋼釘直接將受傷的脊椎(T11/T12/L1)給予固定達到穩定。
藉由小傷口將脊椎鋼釘置入並固定,減少組織傷害, 增進復原的速度
       手術後阿華復原良好,隔天即可穿背架下床,從此病例我們也了解脊椎的後側韌帶結構(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對於脊椎的穩定性是很重要的。
       
       即使我們常常面對的脊椎退化性病變手術(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在施行骨刺取出,椎板減壓過程的時候,也是盡量能保留的構造就保留,減少破壞,利用微創的觀念與技術達到治療的目的。

參考:微創手術治療腰椎爆裂性骨折

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腰椎坐骨神經疼痛病人之頸椎脊髓病變


        陳爺爺今年85歲了,是個榮民, 來到門診就抱怨最近右下肢痠麻疼痛已經好幾個月了,幾乎整天都在痛,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的程度。他兒子說老爸是忍耐力及意志力極為堅強的人, 會要求來看醫師可見是真的不舒服。幫他安排了腰椎X光檢查,發現有退化性脊柱側彎(deg.lumbar scoliosis)多節椎間盤退化(multiple lumbar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經判斷應該是腰椎椎管狹窄(Spinal stenosis)導致坐骨神經疼痛。

        我請陳爺爺走路讓我看看,發現他有明顯走路緩慢以及小碎步不穩定的情形,下肢比較無力,我問他會有沒有頸部痠痛的問題, 他轉動他的脖子說頸椎好得很,沒有什麼疼痛。

       考慮到年齡已經大了, 先安排個比較保守的尾椎硬擠膜外注射神經疼痛阻斷術 (caudal block), 但病患對治療的反應不是很好,疼痛稍微減輕並不是很滿意, 因此安排腰椎核磁共振檢查(L-spine MRI)近一步看狹窄嚴重程度。雖然陳爺爺沒有上肢無力或疼痛的情形,但根據他走路的方式,強烈懷疑有頸椎脊髓病變的可能,雖然臨床理學檢查深層肌腱反射不明顯,但有出現Babinski sign,從X光發現有明顯頸椎退化情形,建議陳爺爺自費做個頸椎核磁共振檢查(C-spine MRI)


     
嚴重腰椎椎管狹窄

頸椎退化合併嚴重椎管狹窄

骨刺鈣化嚴重
      檢查後發現頸椎及腰椎都有嚴重椎管狹窄(spinal stenosis)的問題,造成下肢疼痛應該是腰椎椎管狹窄造成,造成走路小碎步不穩定應該是頸椎椎管狹窄造成之脊髓病變 (cervical myelopathy)

      由於病人已經85歲了,雖然身體還算硬朗,但對於手術仍有疑慮,尤其是頸椎與腰椎都有問題,到底要先處理哪一處呢?

      頸椎狹窄造成的脊髓病變比較不可逆,預後較差,雖然主訴是下肢疼痛,但如果先處理腰椎,由於需要趴著接受手術,手術時間長的話可能造成造成頸椎脊髓壓迫進一步傷害,所以經討論後決定先接受頸椎手術。

      那頸椎手術要施行哪一種術式呢?

      從影像學檢查發現頸椎壓迫是從前側椎間盤骨刺往後側壓迫,但鈣化如此嚴重,從前側手術導致神經損傷的風險增加,手術時間長,又由於陳爺爺頸椎穩定性佳,因此考慮從後側椎板成形手術(laminoplasty)應該可以達到手術時間短,減壓效果好,風險與後遺症低的效果。

    最後我們幫他施行了頸椎椎板成形手術,利用本院特別引進的超音波骨刀,手術相當順利,
頸椎椎板成形手術(laminoplasty),可見頸椎椎管空間明顯增加
頸椎椎板成形手術,可見頸椎椎管空間明顯增加



    經過三個月沒有頸部痠痛的情形,活動度幾乎恢復正常, 於是我們再幫他施行了腰椎手術移除骨刺解除神經壓迫。手術後困擾多時的症狀已經解除,陳爺爺說他又可以到處去走走了。

    從此病例我們可以得知許多病人的脊椎退化性病變常常是合併了腰椎與頸椎的問題, 一個單純的下肢無力,來源可能是腰椎或者頸椎,需要醫師細心的觀察與警覺才能找出病灶,並決定先後順序解決病人問題。

        此篇文章可參考:醫師,我怎麼四肢越來越無力?

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惡化的大腿下肢疼痛

        一個41歲男性, 本身無特別疾病,因工作關係有長期下背疼痛的症狀以及偶爾發作的輕微下肢神經疼痛, 曾經於外院求診,接受過脊椎核磁共振檢查,檢查的結果是腰椎椎間盤突出。最近兩個星期以來, 開始覺得左大腿到小腿的範圍疼痛且逐漸加劇,因為忍受不了到急診求診。
第五腰椎第一薦椎椎間盤退化 (DDD L5S1)
腰椎椎間盤突出 (L5S1 Disc bulging)

        急診照會骨科, 理學檢查發現左側SLRT(+), 另外發現病患的左大腿遠端靠近膝蓋的地方較腫脹,觸摸按壓引發劇烈疼痛, 覺得似乎不太像是一般的腰椎椎間盤突出引發的症狀,安排抽血, 發現 白血球 (WBC) 15000mcL, CRP:56 mg/L, 且病患來到急診之後開始發燒。
XR of left knee.
        左膝的X光,發現遠端股骨出現endosteal reaction,soft tissue swelling. 懷疑有軟組織及骨骼的異常,加上病人白血球升高, 感染指數升高, 懷疑可能是感染的情形,馬上安排一個核磁共振檢查。檢查發現左遠端股骨骨髓炎,骨隨腔內與外都有膿瘍蓄積。
遠端股骨骨髓炎合併膿瘍產生
      隔天抽血的CRP 已經上升到258 mg/L, 持續發燒,馬上安排骨髓炎清創手術,手術中有膿瘍被引流出,將骨髓腔內與外徹底清創。
股骨骨髓炎清創手術


        手術經化驗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感染,經過四周的抗生素治療,術後一年追蹤無復發。
術後切骨清創部位有癒合,感染控制無復發
       從此病例可以了解到詳細的理學檢查與仔細的病史詢問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左側遠端股骨骨髓炎,此嚴重感染發炎的情形導致疼痛從大腿近端延伸到小腿區域, 且SLRT 檢查有反應, 如果只看過去的腰椎核磁共振,很容易以為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引發的下肢疼痛, 而忽略了下肢股骨的問題而發生誤診及延誤治療的情形。